【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校作為互聯網使用的大眾群體所在地,網絡管理尤其重要。如何利用好網絡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易班平臺作為主要以大學生用戶群體為對象的在線互動平臺,在當前"互聯網傳播圈群化"的大形勢下,不僅能夠傳播網絡正能量傳播,還能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論文針對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進行相關研究,是為進一步探索易班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易班 易班應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現在易班平臺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一元化到多元化,實現教育管理事務信息化的重要動力。高校學生的黨建工作,學生黨支部思想建設工作和全體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要求。
一、開展黨支部思想建設
(一)建構起“校校聯盟、校地合作”的易班資源共享聯盟
首先,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建立分層次、分地域、分領域的聯盟,即部級直屬高校之間,同省市高校之間,文科性質高校之間,理科性質高校之間等等,全國絕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加入,我們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聯盟與合作;其次,高校也可以與校區所在地的社區、街道等的基層社會組織加強溝通與合作,比如,筆者所在的梧州學院,與梧州市的社區建成了“校社”的對接聯盟,每個二級學院都對接一個社區,開展黨員進社區服務活動。最后,通過各種對接關系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政府黨政機關、社區等在網絡黨建和支部建設、黨員培養上的先進理念、良好措施和成功經驗。
(二)制定易班學生黨支部、黨員考核機制
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以往都是通過傳統的書面考試進行考核。考核過后容易懈怠下來,很難堅持對學習和持續討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很多高校在易班網絡黨建工作中加入了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定期考核,甚至制定一個比較長期的考核制度,督促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不斷的學習馬克思主義,豐富自身的理論基礎,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
(三)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
高校在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黨建培訓的同時,也要結合傳統的黨建活動開展模式。即在充分利用易班黨建平臺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課外黨建實踐活動等傳統學生支部活動開展模式的作用。構建“線下支部實踐活動開展—網上思想及方法交流,網上網下的互動學習模式,為新時期高校黨支部思想建設探索出新途徑”。
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易班平臺的建設不是為了“簡單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換”,而是要真正掌握網絡運行和教育的規律,擺脫過去“換湯不換藥”的弊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真正的結合。易班是一個網絡互動平臺,集論壇,社交網絡,微博,博客,移動應用和即時通訊于一體,具有教育,服務和娛樂的特點。它強大的功能能夠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面服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
易班不同于商業平臺,具有非營利性質,并由師生主導。它側重于學習組件和教育管理組件的開發,擁有豐富的校園教育資源,將教師的教學和管理與學習資料的共享相結合,能夠得到學生在思想上的認同。易班的推廣和管理的重要原則是實現“三貼近”,即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具有強烈的服務宗旨。此外,易班支持WEB,移動客戶等多種形式的訪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多種渠道影響大學生,使他們能夠感知和接受大學生教育內容的精神實質。
(二)行政輔助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易班平臺在高校的建設時間較短,經驗也比較缺乏。如要真正推廣開來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那么快速有效的推廣方法便是利用日常行政來輔助易班網絡的全面覆蓋,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利開展。具體方法:第一,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形成“鼓勵個人,考核院系”的工作模式,鼓勵學生工作隊伍始終與易班思想政治教育綁在一起,要求把日常的思政教育想辦法放到網絡上去開展。第二,思想政治教研部要充分發揮易班的優勢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上的教育效果。在易班上開展具有大學生鮮明特色的思想政治課程,迎合時代潮流的思想政治宣傳。思想政治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環節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易班平并且結合第二課堂建設來設計。第三、構建網絡輿情監控和預警體系,防范未然。網絡已經成為獲取情報信息的重要途徑,網絡輿情會對人民的思想和社會的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為了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對網絡輿情的掌握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易班智能的監控系統,能夠及時發現輿情動態,并且快速有效的進行輿情控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北京:人民日報,2004(01):10-15.
[2]楊紅梅.發揮易班平臺優勢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111-114.
[3]陳清.思想政治工作資源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李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5]郭小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
[6]苗國厚.中國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7.
作者簡介:肖月花(1985-),女,梧州學院教師,江西泰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