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敏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182-01
摘 要 在這個信息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更多的企業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也對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包容的發展空間,但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期間只有不斷提升員工思想素質及其職業道德修養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認同度高的企業文化。
關鍵詞 企業政工工作 人力資源管理 問題 思考
一、人力資源管理中政工工作的不足
(一)對政工工作的理解不當,認識出現偏差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開展中,由于對政工工作的理解不當,未能得到高度重視,過度貶低了對員工進行思想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多是以薪酬待遇作為吸引人才的全部因素,這是大多數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雖然很大程度上能夠為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促進企業經濟效益,但長此以往地忽略政工工作所帶來的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可能會給員工帶來諸多思想問題,使員工的積極性得到打擊,并且可能會由于薪酬分配不均,出現諸多不良影響,流失人才的同時也使得企業文化遭受沖擊。于此同時,部分企業由于管理者并沒有認識到政工工作的作用,在人力資源管理者開展政工工作時僅是在制度表面停滯不前,并沒有認真思考和全面執行使得這部分工作,從而使正工工作沒有發揮其重要性作用。
(二)政工工作方式陳舊
政工工作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但大多數企業依然采取的是傳統的灌輸的方式督促員工完成對先進思想文化的學習。這其實不利于員工對自身思想建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會使員工對政工工作產生抵觸,更不利于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政工工作更好地管理和引導員工發展,穩定企業內部氛圍。
二、人力資源管理中政工工作的現狀
(一)政工工作人員多為兼職
因企業對于政工工作的不重視以及對經費的考慮,企業一般不單獨設立政工部門,由人力資源部門負責此部分的工作。這就導致企業政工人員大都為兼職人員,對于時間的規劃大部分都會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政工工作投入的時間及精力難以對其進行充分的規劃思考及和實施,最終導致政工工作難以開展或者達不到預期結果。
(二)政工工作人員素質較低
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在社會、學?;蛘呤窃谄髽I中能夠對他人進行思想建設與溝通工作的人員應具備教育或者心理及黨政工作的專業素質,但遺憾的是,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從事政工工作的人員在此方面的素質大多較低,在某些需要重視的問題上缺乏警惕性,與員工的思想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從而使政工工作的無法的順利開展。
三、人力資源管理中對政工工作的有效應用
(一)提高企業管理者對政工工作的重視
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作為政工工作的實際操作人員雖然受企業管理者的管控,但對于其本身職責范圍的工作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到政工工作對于人力資源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時應主動對其進行學習,并策劃合理科學的政工工作計劃,將其反映給上級領導及企業管理者。使企業管理者能正確認識到做好政工工作對于提高員工思想素質,提升企業文化形象,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以便更好更高效全面地開展政工工作,發揮其對于提高團隊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促進作用。
(二)將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
21世紀以來,在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每年新的大中小企業在不斷的涌現,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否沖出重圍,人才競爭這一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每年高校畢業季都會引來國內外眾多企業對人才的爭逐,想要在這場角逐中取得勝利留住企業迫切需要的專業人才,不僅需要足夠吸引人的薪資待遇,更需要人力資源管理者能夠把控其思想需求,了解其內心想法。企業可由人力資源管理者通過與企業員工進行談心、定期組織文體活動及學習交流座談會的形式開展政工工作,使員工樂于參加、積極參加政工工作,從而培養其主人翁意識將企業的發展與自身事業相結合,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
(三)營造良好的政工工作外部環境
人類的學習能力最初都來源于模仿,根據這個基礎邏輯要想高效地開展政工工作則應該借助榜樣的力量。在企業中企業管理者或是一部分優秀員工在企業中屬于標桿一樣的存在,正因為如此,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應重點對其強調人力資源管理開展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認識到政工工作對于企業及自身發展的意義,不僅應自己積極配合人力資源管理者開展的政工工作也應以身作則為其他大部分員工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結語
企業政工工作可以使企業的團隊意識得以不斷的提升,使職工的責任意識不斷提高,以便能更順利的開展政工工作,并將企業文化與先進思想相融合成為企業員工的共同準則。
參考文獻:
[1] 張學勤,王學平,李莉萍.人力資源管理中如何有效發揮政工干部的作用[J].科技風,2015.
[2] 蔡建棟.淺析企業政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4(14):108.
[3] 李峰.新時期企業政工管理方式創新的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6(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