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元
摘 要:本文通過對現代工坊學徒制的課題界定,在調研的基礎上,對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工坊教學模式進行初探,以期為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的教育實踐中提供一種可能的途徑和方法,解決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工坊;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此研究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現代工坊學徒制研究”(項目編號:XJK18CZY085)。
1 問題的提出
目前,現代學徒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我省高職院校里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我們通過調研發現,還是過多強調社會需求,過分強調職業崗位對人的需求,過分強調校企合作的師徒關系,而忽視了高職院校本身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培育和發展,即較多關注了高職現代學徒制教育的外在價值,忽視了高職現代學徒制教育的內在價值。高職院校應該怎樣建構一種將工作與學習相融合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應該怎樣培養和弘揚現代學徒制中的“工匠精神”?這些問題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都充滿了太多的困惑!
2 課題界定
現代工坊學徒制就是在現代學徒制視閾下,依托工坊,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協作,教師(師傅)聯合對學生(徒弟)進行培養和指導,注重“做中學、學中做”的一種新型的校企合作育人和實踐創新模式。工坊,本意為工作的場合,在現代工坊學徒制中則是指以工坊為載體,“工”“學”交替,將工作與學習相融合,將傳統的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核心思想是回歸教育本質,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高職教育的內在價值所在。
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和學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組合,其主要特征是學生和學徒身份相互交替,于是,學生、學校、企業的約定——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就十分重要。學校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施現代學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突破體制與機制上的瓶頸,使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而現代工坊學徒制研究將從現代學徒制的理論和實踐出發,依托工坊,以尊重高職院校師生的教學主體為前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高技術技能人才實踐模式,并提出對策和一種有效途徑。
3 構建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工坊實踐模式和運行途徑
構建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工坊實踐模式就是在現代學徒制視閾下對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了工坊實踐模式:1)工坊實踐通常與企業合作,一個工坊即一個項目。2)每個工坊配有三名教師:項目負責人(企業專職人員)、助教及工坊協調人。3)工坊實踐模式的第一階段為調研期,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考察分析方案,提出個人觀點;第二階段為試驗期,即學生在工藝車間中制作成品,驗證方案的可實施性。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有項目負責人和助教的指導,也會得到學校企業合作伙伴和機構的建議與配合,學生所有作業的要求就是學生的方案必須得到實現。4)在這種校企合作育人理念的引導下,學校和企業間每周七天、常年對接,以便學生能夠不受時間約束地試驗、制作、完成自己的項目。學生通過討論、參與項目,增進知識、理解過程,提高動手能力。學生的作業完成后,校企組織公共展覽,并配有商業推廣或企業采納。
制訂了具體的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工坊實踐模式運行途徑:1)現代工坊學徒制模式主要從二年級學員的第四學期開始進行,在學員進入到第五學期和第六學期就全面進行工坊實踐模式的實施。2)工坊實踐模式實施前的學員在學校先進行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通過前三個學期的學習,對專業知識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后,自第四學期的期中開始進入“學徒制”工坊實踐模式學習。3)在工坊實踐模式學習的學員分又為兩班制進行輪流,分別完成工坊實踐模式的第一階段和工坊實踐模式的第二階段。工坊實踐模式實行教學場景對接公司企業的工作場景,將公司工作的設計流程、服務標準規范引入工坊,將真實設計與制作等工作運作平臺平移進工坊,讓學生熟悉并了解公司工作場景中的工作營運流程與設計規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運行的工坊實踐模式。
4 擬解決的問題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我省高職院?;具€是停留在以學校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上,長時間采用的是封閉式課堂教學。因此,本課題研究構建了高職現代學徒制的工坊實踐模式,并制定了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的具體運行方式和途徑。其內涵側重于概念知識與技能技術在問題解決和任務完成過程中的運用,強調經驗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解決了高職院校單一主體的學校本位教學問題。在現代學徒制視閾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強調的是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培養人才,它區別于傳統的高職教育中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學模式,而是承載了學校與企業的雙主體作用,不再是學校這個單一主體。
2)解決了高職院校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課程體系問題。據調研分析我省高職教育教學現狀,我省高職院校教學課程體系都以學科為中心建立的,每門課程自成體系,缺乏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們通常是圍繞理論基礎知識進行單科分段,由文化課+專業課+技能課三大板塊組成。這類課程結構所暴露出的弊端在于:其一,課程缺乏有機整合,學科之間出現的較多重合性內容占用了學生在校學習的寶貴時間;其二,這種課程結構在課程的設置上較為死板,學生無法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其三,課程內容偏重“學問化”。
3)解決了高職院校內“雙師型”教師不足的問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我省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由中專職校升格成為大專院校的;又由于我省高職院校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許多高職院校招聘了大量的新教師,毫無疑問,我省高職院校的教師組成基本上是由這些中職學校的教師轉變而來和新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基本上都是長于理論而短于實踐的教學者,因此,我省高職院校的教學者基本上都是理論型教師。而長期以來,我省高職教育延續的是班級制教育制度,以致學生在校內的實訓環節中,由于“雙師型”教師(既有理論教學能力又有實踐教學能力)數量和專業的限制,學校在“雙師型”教師的配置和選擇上的不足,已經成為我省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問題。而工坊實踐模式的顯著特點是以師帶徒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師傅即老師,重點是解決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無法學到的經驗知識與技能。
4)解決了高職院校內單一的封閉式課堂教學問題。據調研分析我省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我省高職院校主要還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教學場所主要還是集中在學校內教室。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最常見的教學手段就是板書和課件,雖然兩者從教學手段來講有其歷史特點,但封閉式的、講授式的課堂教學長時間會不可避免地讓學生陷于感官疲憊,學生就會在學習興趣、積極性與專注度上不高,從而對于板書和課件中所學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往往會深受限制,而教師也備感困惑,導致課堂教學的最終成效有限。顯然,隨著我省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而本課題研究構建的現代學徒制工坊實踐教學模式,以企業的師傅和學校的專業教師深度合作,聯合為學生教學,工學交替,將工作與學習相融合,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轉變為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式教學,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黃汶俊.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廣告設計專業工坊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0).
[2]馮頎軍.基于“創意工坊”培養“特質”設計人才[J].教育與職業,2013(7).
[3]陳江.以項目為抓手的“工坊式”高職課堂實踐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