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衛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采取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貫療法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對比觀察。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兒科收治的112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紅霉素組(對照組n=56)和阿奇霉素組(觀察組n=56),就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結果: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不良反應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小兒支原體肺炎采取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可有效縮短患兒臨癥狀消失時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可減少不良反應率的發生,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故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支原體肺炎;紅霉素;阿奇霉素;序貫療法
近年來我國小兒支原體肺炎不斷呈高發病趨勢,3~12歲為肺炎的多發年齡,占小兒感染發病人數的40%,該疾病發病較急,如未及時進行治療,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威脅。目前,臨床中一般采用紅霉素及阿奇霉素進行治療,需治療2~6周。為探究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特作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12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進行分組,對照組56例,患兒年齡在6個月~10歲之間,平均(3.9±0.35)歲;其中男患兒32例,女患兒24例;病程1-5周,平均(2±1)周。觀察組56例,患兒年齡在7個月~12歲之間,平均(4.2±0.2)歲;其中男患兒36例,女患兒20例;病程2-7周,平均(3±1)周。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記錄驗證分析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兒經診治后進行退熱、止咳、祛痰等常規治療,除了治療過程中所需的抗菌藥物外,禁止使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時給予吸氧治療,并加強對患兒的護理。對照組采取紅霉素治療,根據患兒體重給予25mg/kg劑量加入混合濃度為5%的100ml葡萄糖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使用5d后改為口服紅霉素片進行治療,3次/d,連續治療一周。
觀察組采取阿奇霉素治療,根據患兒體重給予10mg/kg劑量加入混合濃度為5%的100ml葡萄糖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使用5d后檢測患者體溫及白細胞等指標,若恢復正常改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治療,連續口服3d后停藥觀察指標與病情,4d后再口服阿奇霉素,1次/d,連續治療半個月。
1.3觀察指標
①患兒經過治療,發熱、咳嗽等相關癥狀消失,即為顯效;患兒J臨床相關癥狀有所改善,即為有效;患兒臨床相關癥狀未改善或加重,即為無效;②兩組患兒在不同用藥相關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③兩組不良反應率的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文中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錄入并展開統計分析,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率采用(%)表示,施以X2檢驗;其中相關癥狀消失時間采用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即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觀察組中臨床治療小兒肺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觀察組退熱、咳嗽、肺部濕噦音癥狀消失時間比對照組時間短(P<0.05)。見表2。
2.3兩組不同用藥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率進行比較
對照組出現皮疹2例、惡心嘔吐1例、腹痛腹瀉1例;觀察組出現皮疹4例,惡心嘔吐6例,腹痛腹瀉3例。兩組不良反應率分別為7.14%、23.21%,且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后均得到緩解,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由支原體感染引起,臨床表現以發熱、頭痛、咳嗽為主要癥狀,是小兒科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發病初期無明顯特征,極易出現誤診和漏診現象,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較重。該疾病除了本身具有的肺炎特征外,可能還會導致患兒全身多個器官的病變,再加上患兒自身抵抗力差,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對藥物產生副作用,因此患兒抗感染治療周期較長,不僅增加了患兒的痛苦,還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影響。
目前,對其治療一般采取藥物治療,其中紅霉素和阿奇霉素是最為常用的兩種藥物。但紅霉素靜脈滴注時會造成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而長期靜脈滴注容易刺激血管引發靜脈炎,此種方式療效欠佳且還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對患兒的預后和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可有效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率,該藥物具有抗菌作用強、半衰期長的優點,組織滲透性較好,而序貫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模式,將同一種注射劑的藥物利用口服進行替代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患兒依從性差、間斷用藥的事件發生,提高患兒的康復周期。本次研究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在退熱、咳嗽、肺部濕噦音消失時間明顯短于紅霉素治療,且療效顯著于紅霉素,對患兒胃腸及其他器官影響較小,大大降低了藥物的不良反應率的發生,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肺炎的治療采取阿奇霉素序貫療法較紅霉素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故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