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松
摘 ? ?要: 為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針對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資源匱乏、配套練習缺失、教材教參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設計陳舊等現象,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強化優質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的要求,中職語文應通過構建“多元化、開放化”教學資源體系,提高教學效率,拓展語文教育功能,達到促進教師成長、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多元化 ? ?開放化 ? ?中職語文
隨著教師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硬件建設日益加強,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要,新的教學模式改革給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新的課題。在打造語文教學資源體系的過程中,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行是知之始為指導,通過中職語文教學資源體系建設,促進中職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進,已經成為構建中職語文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
一、中職語文“多元化、開放化”教學資源體系建設的內涵
中職語文教學資源體系涵蓋教材教輔、教學設計、微課視頻、教學課件、拓展訓練、經典案例等多方面內容,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豐富的資源庫。世界大學城、微信公眾號、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云等教學平臺的運用,覆蓋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檢測全過程,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交流共享的平臺。
通過資源體系建設,教材與訓練相配套,抽象和直觀相融匯,手段和內容相適應,平臺和評價相銜接,課內和課外相補充,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讓教師充分認識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業務能力,主動積極地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教育教學模式,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二、中職語文“多元化、開放化”教學資源體系建設的策略
(一)搭建多平臺融合的開放化教學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設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中職語文教學資源建設應該依托智慧職教云、世界大學城、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解決課程資源匱乏問題,重視資源應用,建設名師課堂,開通微信公眾號,為師生提供查找、學習、互動、交流、評價方便的平臺,搭建符合教師、學生、學校需求的教學圈。
(二)構建各知識組合的多元化資源圈
學校語文教學團隊應針對教學需求,開發出版第二課堂教材、配套練習、作文教學、應用文教學、閱讀理解等必要的教輔資料。根據閱讀教學需求,錄制如《中職語文課文重難點解讀》《對口升學應用文指導》《中職語文閱讀理解》《中職語文古詩文解讀》等系列微課視頻,制作適應不同專業、年級、層次學生的教學課件。根據信息化教學要求,編寫適應現代教學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形成較為完整的中職語文教學資源圈。
(三)創建多社團組織的適應性活動圈
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服務專業、服務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需求。因此,語文教學團隊應注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成立與語文教學相關的創業、演講、經典誦讀、文學創作、非遺傳承等社團,通過校園社團組織鼓勵師生參加各類文明風采展示,在各種社團活動中積累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創建融學習、交流、展示于一體的適應性活動圈。
三、中職語文“多元化、開放化”教學資源體系建設的目標
(一)形成與時俱進的教師成長線
語文教師在建設“多元性、開放性”教學資源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不斷促進對文本知識的掌握,形成文本解讀、作文指導、應用文寫作的系統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教師才會在開發和應用過程中不斷成長,從而形成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語文教學團隊成長線。
其一,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摒棄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運用網絡技術教學模式,借助網絡教學方式設計教學程序,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多元性、開放性”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促使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挖掘者、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校通過邀請新課程專家舉行講座,組織語文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在“多元性、開放性”教學資源體系建設中,讓老師們形成開放型的新課程理念。
其二,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手段。通過多元化資源的運用,促使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實行課前發布、課中翻轉、課后評價檢測。借助信息技術和信息化資源,中職語文教師可以逐漸從以往的束縛中走出來,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使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良好氛圍中,有利于學生將精力用在學習上,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效,為以往中職語文課堂注入新活力,有效彌補以往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其三,助力教師教學組織變革。搭建開放平臺,充實語文教學資源空間,解決師生線上教學互動問題。依靠世界大學城、微信公眾號、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云等多個網絡平臺,實現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師生互動、家校互通,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平臺展示、共享、交流。
其四,推動網絡教學共建共享。組織不同年級間教師相互合作對多元性資源進行共同開發和研討,建設超星學習通等班課資源、世界大學城空間。共同打磨一堂課,共同開發一個教學項目的系列微課,共同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教學效率。鼓勵教師參加省市教學能力競賽,總結教學新經驗,形成經典教學設計文稿和課堂教學案例。通過對多元性、開放性教學資源的實踐應用,促進教師網絡教學共建共享。
(二)形成服務發展的學生成長線
“多元化、開放化”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為中職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資源真正成為中職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極大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中職生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動手操作等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形成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的成長線。
其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中職語文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實施“課前—課—課后”的系統性工程。課前教學資源的發布,為學生的預習提供預案;課中微課的運用,變說教為直觀,變碎片為系統;課后的鞏固,讓學生真正“一課一練、一課一得”。通過體系化的教學資源,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互動學習,堅持以學為主,以練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增強整體學習效果。
其二,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強化。語文第二課堂資源的建設,為中職語文社團活動提供系統輔導資料:創業團隊的策劃營銷活動、導游團隊的導游詞撰寫、演講協會的演講稿擬定、電商專業的推銷方案等都離不開語文的“說、寫”能力,“多元性、開放性”中職語文教學資源體系包含學生作文輔導、應用文教學、演講與口才訓練系統資料,既體現語文服務專業的功能,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強化,從而發展就業能力。
其三,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組織語文教師編寫出版《經典晨讀》《自我認知》等第二課堂教材,推進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第二課堂教學資源的建設,增加語文學科教育功能,語文老師根據新教育的理念,通過閱讀、寫作和綜合實踐教學,讓師生共同追求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結語
中職語文教學資源體系建設是打造中職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是促進語文教師和學生語文能力成長的供給側改革。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在開發過程中堅持學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突出資源的共建共享,突破學生學習的時空限制,拓展語文教育功能,不斷完善細化,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王美玲.對中職語文課程開發國學經典資源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23-25.
[2]劉敏.中職語文中影視資源運用的教學實踐分析[J].農家參謀,2018(23):165.
[3]徐迅平.中職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