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 ?要: 校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實可行的,探索其有效路徑對拓展思政教育工作載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校訓文化融入教學、實訓和各種活動很有必要。本文結合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校訓,探索校訓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路徑。
關鍵詞: 校訓文化 ? ?思想政治教育 ? ?社團活動
習近平在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時發表了賀詞:“清華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105年來,清華大學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開創了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形成了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培養了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人才,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校訓就是學校的旗幟,習總書記這段話顯示了校訓文化在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在堅守學術引領、堅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探討校訓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將校訓文化融入教學、實訓和各種活動很有必要。接下來,我將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校訓為例,進行相關探索。
1.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校訓“致用致美”的釋義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校訓為“致用致美”,劉芳教授在《致用致美: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崇高目標》一文中認為,“致用”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目的,“致美”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特性,“致用致美”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不懈追求。培養出具有“高尚審美格調、嫻熟藝術設計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是“致用致美”校訓最根本的要求。
1.1“致用”要求學有所用
“致用”,出自《周易》:“精義入神,以致用也。”“致用”即“學以致用”。“致用”要求將學與用有機統一起來,是一種重要的治學態度。因此,學校對師生的學以致用提出嚴格的要求。
教師方面,學校制定了《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實踐鍛煉管理辦法》,嚴格規定了專業課專任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兼課教師的頂崗實習任務。另外,鼓勵教師開辦企業、帶項目任務進課堂等,多途徑打造教師隊伍。學校將頂崗實習作為年度考核、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的重要指標,以激發教師學以致用的熱情。
學生方面,制定《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將學生頂崗實習設為必修課程,為期18周,是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同時,細化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規定頂崗實習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畢業。另外,鼓勵學生在課余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兼職,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設計大賽,并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以就業為導向,多途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以此督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1.2“致美”要求重視審美教育
“致美”,出自《論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致美”即努力達到美的境界。設計不僅要實用,還要具有美的特質。美是藝術設計的生命,藝術設計家的天職是追求實用且美的生活方式。因此,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另一重要任務。
形式上,處處見到“美”、處處感受“美”。如學校每棟教學樓均以“美”命名:致美樓、尚美樓、弘美樓、逸美樓等;如充滿藝術審美氣息的圖書館、教學樓、藝術廣場等;如精致到一步一景的校園布局等。
內容上,處處培育“美”、處處主張“美”。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審美能力;在專業課程標準上,要求學生作品設計美的表達、創造美的水平等;在公共課、通識課程上開設如美學入門、美術欣賞、電影賞析等能提高學生審美教育的必修課、選修課等。多方聯動、共同發力,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水平,使他們不僅創造美的藝術作品,還有美麗的心靈、美好的言行,辨善惡、識美丑。
1.3“致用致美”是美院人崇高的理想和永恒的追求
“致用致美”,是藝術設計的永恒追求,是功能與形式、實用與審美、生活與藝術的和諧統一。作為全國四所工藝美術學院之一,在校訓文化的引領下,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一直在追求“致用”與“致美”二者相濟的設計之路上不懈努力,辦學能力、辦學方向、辦學標準不斷提升,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先后成為全國百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之一、湖南省示范高職學院;國家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優秀學院、湖南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今后,我們將進一步以藝術“用”與人文“美”融合的教育方式,培養出更多的工藝美術人才。
“致用致美”不僅是我校的校訓,而且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更是社會對全面和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長久渴望,既有服務社會的“經世致用”之才,又有較高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格調,正是人們理想中的設計人才應有的形象。
2.將校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2.1校訓“以文化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源相同
無論國內外的高校,校訓都有著深厚的含義,大多校訓都深受本民族或本國傳統文化或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提出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的要求。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于梁啟超先生關于“君子”的一場演講,其中援引了《易經》中的乾、坤二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此勉勵清華學子樹立“完整人格”,后來才有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又如北京大學的校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等,無不根源于中華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無不展現出各大學對傳統文化“以文化人”的傳承和堅守。而以文化人,用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可見二者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是相同的。
2.2校訓“立德樹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相同
校訓代表著每所大學傳承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價值追求,展現著其育人理念和價值目標,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高校“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重大命題。如我校“致用致美”的校訓既注重“用”又倡導“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美”的“德”性教育。上述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校訓無不凸顯對學生的德行要求。由此可見,校訓文化要有“立德樹人”的功能。另外,立德樹人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可見在這點上,校訓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高度契合。
3.將校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3.1將校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
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鼓勵教師多角度多途徑地開展思政工作。無論是思政課、公共課還是專業課,這些課堂均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校訓思想底蘊,探尋校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有效切入點是必經之路。
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積極挖掘校訓的文化內涵及思想意蘊,探索將校訓教育與基礎課各章節內容相融合的表達方式與傳播途徑。比如在緒論和中國精神部分,融入校訓文化內涵及其根源相關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規格,形成對自己學校的情感認同,進而對國家的認同,通過文化的共鳴激起學生愛國愛校的內在情感。在價值觀教育中,融入校訓內容的價值內核講解,培養學生將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價值選擇中,讓大學生隨時隨地在學習生活中感受校訓精神的熏陶,收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增強大學生對校訓文化的價值認同感。在其他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中,也可適當融入校訓文化教育,達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3.2將校訓文化融入實踐活動
開展各類與校訓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知校訓、明校訓、用校訓,積極參與探索踐行校訓文化各項活動。如由學校團委牽頭開展專題性校訓實踐活動;由專任教師主導探索校訓與課程結合的課程實踐活動;由學生自發組織校訓精神與大學精神討論活動、舉辦校訓精神主題研討會等。在實踐活動參與中,學生主動探討理解校訓的深層含義,增強對校訓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形成校園文化自信。通過多種途徑增強活動育人效果,激發校訓精神的內生動力,賦予校訓文化新的時代元素,實現校訓文化和學生成長的共同發展。
3.3將校訓文化融入社團活動
充分發揮社團力量,將校訓文化有效融入社團的組建、活動的開展及社團的內涵建設等方面。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在現有社團中開展融入校訓文化的社團活動,凸顯社團活動中的校訓因素。另外,由學生處牽頭學生自主參加成立校訓文化研究社,通過學習宣傳、展示傳播等活動,深入研究發展校訓文化的內涵及發揮育人作用,最終實現校訓文化和社團建設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鐵寧.“雙一流”建設農業院校校訓教育功能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172.
[2]曾劍峰.基于高校校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析[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2):45.
[3]劉芳.致用致美: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崇高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