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春光
摘 ? ?要: 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內部教學管理體系仍然比較陳舊、落后,阻礙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找出問題之癥結所在,并探索出改進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 ?對策研究
一、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目前實施的教學質量內部管理體系已經阻礙了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制不到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內部教學質量的管理,主要依賴教務處、教學督導,高職院校主管教學的院長及系(部)教學主任不定期抽查實現。由于這幾方面的力量出自不同部門,必然會造成“體制不健全、操作不規范、監控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從而引起管理不到位、難以及時發現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更不能對存在的問題做出快速的反應及整改,影響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2.缺乏與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配套的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高職院校現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之所以比較陳舊,最主要原因在于與之配套的教學評價體系制定得不合理、不科學。
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然而,我國部分高職院校使用的仍然是由教務處設立的“教學督導聽課、系部及教研室同行互相聽課、學生評教、領導(高職院校管教學的副院長、系部管教學的副主任)評課”的教學評價體系系統。這種評價系統只有學院內部的人參與,缺乏企業行業專家的參與,缺乏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反饋及評價,有“閉門造車”之嫌,造成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間接造成畢業生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而被動失業的后果。
3.缺乏與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配套的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評價體系需要一系列教學評價制度進行保障的。如果沒有制度的保障,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就難以進行下去,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無從保障。
我國高職院校意識到了這一點,都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評價制度。但是,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制度只是由高職院校單方面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這就存在不合理因素。因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如果高職院校在制定教學評價制度的過程中缺乏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必然會造成培養的人才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從而使一些高職院校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在我國高職院校中有抬頭及蔓延趨勢,造成社會上一些人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懷疑與不滿。
4.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缺乏對本院校畢業生教學質量的繼續管理及跟蹤。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把畢業生推向市場后很少過問的現象。高職院校很少主動去本院校畢業生所在單位進行回訪,對于自身培養的畢業生教學質量疏于管理,部分只是形式上完成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的任務,而不是主動收集畢業生的各類信息用于改進自身的實踐教學質量。
二、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
現代社會迅猛發展,需要大量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現有陳舊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難以保障我國高職院校培養出足夠的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技能人才,需要對陳舊的高職院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診改,重新賦予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以全新的價值取向,形成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全程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體系,并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
面對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高職院校應該尋找相應的改進對策,筆者認為具體應對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全方位的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應該實施全方位的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讓高職院校所有內部機構、全體師生員工都參與內部教學質量的管理體系中,讓教學質量管理貫徹在學生培養全過程中。同時,讓企業行業專家及畢業生工作單位參與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這樣對于學生的培養,就不存在管理不到位,更不會出現內部教學質量監管的盲區。
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教學至上”的原則,內部統一規劃、協調實施,達到對教學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措施應該涉及各個教學環節,形成有機整體,使得評價主體間溝通協調,人員職責落實、責任明確、信息準確,從而使高職院校教學活動各主要環節實現標準化、科學化、系統化。
2.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應該是通過評價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激勵機制,形成良性、公平的競爭環境,最終實現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高職院校教學評價制度必須具有“導向、鑒別、選擇、反饋、咨詢決策、強化、競爭”等多重功能,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理論制度保障。
然而,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關注的是教學評價的具體結果,以“評優”“末位淘汰”為目的,忽視評價的“診斷”和“反饋”功能。高職院校在使用評價結果上缺乏科學的處理方式,或把結果公開發布,或秘而不宣,或將結果隨意處理,或結果反饋不及時,未建立科學有效的反饋制度,教師從評價中得到的是評價分數和排隊結果,并不知道自己教學的得與失。如此做法,不僅沒有增強教師對教學質量評價的參與意識,反而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甚至激化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很難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
我們必須改革高職院校教學評價制度的制定依據、原則及過程,讓國家級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所在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專家、社會名流及學生家長、學生和高職院校等六方共同參與高職院校教學評價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各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需求,為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做出重要貢獻。
3.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高職院校要擺脫落后、陳舊的束縛自身發展的教學評價制度,建立起“五個層面”的教學評價制度: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日常教學檢查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實踐教學評價制度。這五個層面的教學評價制度涉及學生、教師、學校督導機構、學院、社會五種層次的參與者。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全校師生、學校督導機構、學校及社會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教學質量的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績、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還是對整體教學過程和學校辦學水平的評價。
構建“五個層面”的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使學校領導、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學生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更新觀念,牢固樹立以質量求發展的觀念,增強理論學習,把教學評價工作落到實處,充分理解把握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和作用,建立教學質量評價的相關保障制度,形成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
4.加強對畢業生的管理,讓內部教學質量管理延伸到學生畢業后。高職院校為了建立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必須把這種管理體系延伸到學生畢業后。因為畢業生的質量代表著高職院校的培養質量,畢業生的成就代表著高職院校的競爭力,迫切需要高職院校積極跟蹤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時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調整自身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及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在這一方面,臺灣地區高職院校就做得比較好,高職院校就可以借鑒其先進經驗。臺灣地區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畢業生管理方面特別注重業界的參與。其課程設置是由教師、校友、學界、業界等相關利益方同時制定的。課程目標初步制定后,提交給“系務發展與預算委員會、課程咨詢委員會、課程規劃委員會”等相關機構討論、修訂及建議,然后以問卷調查方式征詢“畢業生、校友、業界、雇主”等多方面意見后,才真正確定并實施。
當然,課程設置完成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界、業界對本系畢業生的成就進行動態檢討,并根據檢討情況及時修訂。怎樣獲取學界、業界對本系畢業生的成就反饋信息的呢?主要做法是:向畢業生所在業界發放本系畢業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表”,向本系任課教師發放“教學自評表”,再結合其他統計分析數據,定期在系務會議或年度課程咨詢委員會中檢討修訂既定的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在畢業生管理上不妨借鑒臺灣地區先進經驗,視畢業生質量如生命,自然而然就會提高自身的社會聲譽,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現代社會迅猛發展,需要大量高質量技能型人才?,F有陳舊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難以保障高職院校培養出足夠的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技能人才,需要對陳舊的高職院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診改,重新賦予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以全新的價值取向,形成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全程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體系,并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學勇.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經驗和啟示[J].現代教育,2012(8).
[2]梁燕.臺灣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課程述評[J].職業教育,2010(3).
[3]王章豹,李巧林,鄭治祥.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3(19).
[4]施曉光.高等教育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1(7).
[5]胡鳳.印度高等教育大發展的原因與得失[J].安徽大學學報,2001(5).
[6]岳意定,隆娟潔.關于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體系的戰略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5).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診斷與改進研究”(課題編號:Hnjg2018-8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