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謝佼汝
摘 ? ?要: 燕行詩,是高麗、朝鮮兩朝使臣到北京沿途所記,內容十分豐富,是中國清史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山海關在朝鮮使臣心目中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所以朝鮮使臣在出使清朝時留下了大量關于山海關的燕行詩。其中蘊含的情感包括抒發懷古傷今,感慨路途的艱辛和表達歸鄉的急切等。朝鮮使臣在山海關詩中表達的所見所聞和流露出的各種復雜感情,為研究山海關及清代與朝鮮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 山海關 ? ?朝鮮使臣燕行詩 ? ?清代
山海關,又叫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因為它地處遼西走廊中腰偏西地段,北邊倚靠著燕山,南邊與渤海相鄰,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城池周長大約4千米,城高14米,厚7米,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因其易守難攻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完備的防御系統,山海關自古以來就發揮著重要的軍事作用,可以駐守重兵,儲存物資,協助戰爭。在和平年間,山海關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監控和來往人員、物品、征收賦稅的作用。山海關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早在三千多前商朝末期的朝鮮就是中國的屬國,需要向中國納貢。每年朝鮮使臣都會來到中國,而山海關是朝鮮使臣的必經之地。朝鮮人一直仰慕中華文化,因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山海關在朝鮮使臣的心目中有著非凡的地位,使朝鮮使臣在經過山海關時的所觀所想更深刻,再加上出使之路路途遙遠,歷時較長,使臣們留下了大量關于山海關的著作,記錄下了許多他們在山海關時的經歷與對山海關的復雜感情,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一、今昔對比,懷古傷今
明朝時期,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在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建立了親華的新政權,洪武皇帝朱元璋親自將這個新政權命名為“朝鮮”。萬歷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朝鮮在明朝的幫助下趕走了日本人,朝鮮王室對明朝非常感激。清朝占領全中國后,朝鮮曾暗中策劃過“反清復明”,但由于國弱勢微,從來沒實施過。盡管如此,朝鮮還是一直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
明清的易代,使政治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現華夷分界,而山海關就是華夷分界的象征。朝鮮人向來崇拜中華文化,與明朝關系親近,認為被漢人統治的明朝為正統,對清朝持有鄙夷的態度,卻不得不向清朝政府朝貢。因此,這時候朝鮮使臣在經過山海關時的所觀所想與前人截然不同,消極、憤慨及懷古傷今之感在詩中隨處可見。如《山海關》:
天邊鋪練望秦垣,跨壑縈巒鐵作門。駕海起樓鰲欲戴,列砲排堞虎長蹲。百場戰伐難全勝,千載英雄幾斷魂?蒙筑徐移俱寂寞,至今唯見鑿山痕。
詩人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到達山海關,放眼望去城墻如“天邊鋪練”,連綿起伏,氣勢恢宏。“駕海起樓鰲欲戴”中的“鰲”在《淮南子·覽里》里有傳說東海中有巨鰲馱著三座仙山,作者在這里表示山海關就如巍然屹立于巨鰲甲背上的仙山,大氣磅礴,字里行間都表達著對山海關的崇敬。“鐵作門”“虎長蹲”表現出山海關堅固的防御系統。山海關作為邊疆的重要防線,長久以來一直抵御著外敵,保衛著中原。但是“百場戰伐難全勝”,再穩固的邊防終有被攻破的一天。女真的鐵騎踏過山海關,明朝的江山易主,那個“英雄斷魂”的地方現在變成什么樣呢?昔日繁華不再,剩下的只有殘酷的戰爭留下的累累傷痕。“寂寞”一詞不僅寫出山海關現在的蕭條破敗,更多的是表達作者對山海關不再是邊疆防線,失去軍事作用而感到痛惜。這種深深的惋惜之情不僅作者有,而且很多朝鮮使臣在途經山海關時都會發出相同的感慨,在《大里營》中“那堪盛代防胡地。遺跡凄涼只有名”,詩人也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感嘆“天下第一關”凄涼的“晚年”。又如《山海關道中》:
百尺長城萬里回,始皇千載志雄哉。山連岱岳風云擁,海接扶桑日月開。鎖鑰一隅留控扼,樓臺十里望崔嵬。關門令尹今何處,倘識車中姓李來。
作者開篇就寫了長城的巍峨,稱贊秦始皇的千古雄心。后面“山連岱岳風云擁”“海接扶桑日月開”選用了綿延的群山與連海的日月這樣充滿氣勢的意象,非常形象地襯托了作者心目中長城的高大形象。作者前面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長城,稱贊長城,最后兩句卻畫風驟轉,指出如今的物是人非,詩歌前面澎湃的激情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惆悵與惋惜。作者用“姓李”指代朝鮮,用“今何處”“倘”這兩個充滿不確定意味的詞,表現了清王朝與朝鮮之間的復雜關系,表達了對當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及對兩國朝政格局的擔憂。
二、環境惡劣,路途艱辛
朝鮮使臣的出使時間一般是從冬至開始,在路上的時間大部分是寒冬臘月。嚴寒的天氣和崎嶇的道路無時無刻不在摧殘著使臣們的心智,再加上因為朝堂政局的變換,此時的朝鮮被迫向清朝納貢,心中充滿著不甘,內外各種因素的交加使這趟原本就艱苦的出使之路變得更加艱辛難耐。因此,在途經山海關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名地時留下了不少詩歌,訴說著種種辛酸。如《次正使出山海關韻》:
絕域歲云暮,驅馳途道間。裝空同越槖,出晚異秦關。海立風掀地,天寒雪滿山。非公枉桂句,安得破愁顏。
詩中“絕域歲云暮”一句表明作者在經過山海關時已是一年將盡,這時在朝鮮國內正值春節。朝鮮自古就非常重視春節,無論身在何方,一到春節,朝鮮人都會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享受幸福的團圓。此時作者因為出使的任務,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國內洋溢著濃重的節日氛圍,人人都在享受著闔家幸福,而自己正“驅馳途道間”,忍受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這強烈的對比給原本就辛苦的出使之路又添了幾分辛酸。“海立風掀地,天寒雪滿山”表現出山海關此時風雪交加、天寒地凍,惡劣的自然環境加上節日期間孤苦無依使作者身心俱疲。最后“非公枉桂句,安得破愁顏”作者用這種充滿著無奈的語氣結束全詩,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愁苦及難以改變的辛酸。又如《曉出山海關》:
百二關門趁曉開,隔年燕塞客初回。三冬旅館多辛苦,萬里行旌幾往來。渤海濤聲風外壯,遼山春色雨中催。何時共到龍灣上,一笑高樓把酒杯。
此時的作者已經完成出使任務,即將離開山海關,臨別之際難忍心中的無限感慨,揮筆寫下了這首詩。“隔年燕塞客初回”雖然只是簡單地交代自己即將歸國的事實,但是“隔年”“客”“初回”這幾個簡單的詞卻從細節上表現出了作者此行的艱辛。“隔年”和“初回”顯示出使時間之久,路途不易。作者以“客”自居,更是表達出他身處異鄉的孤獨心理。頷聯和頸聯直接述說著出使之路的環境惡劣,辛苦無奈。尾聯畫風驟轉,“何時共到龍灣上,一笑高樓把酒杯”表達了對到達龍灣、把酒言歡的期待,表現出了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側面表現出了出使之路的艱苦難耐。再如《次正使山海關月夜有感韻》:
祭塞遠為客,鄉山信不通。月輪看又滿,歲律惜將窮。獨坐懷偏苦,羈樓跡自同。山河恨古今,一夜已成翁。
寫下這首詩時,正值月圓佳日,在這美好的夜晚,作者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祭塞遠為客”不禁萬分惆悵。此時艱苦的不僅僅是途中環境,更是作者孤獨的心境。“鄉山信不通”難以用書信聯系家人,更難以緩解自己濃濃的思念。“獨坐懷偏苦”一句直接寫出作者的孤獨寂寞和內心的凄苦。作者由自己處境聯想到山海關地位的古今變化,不禁為山海關,為自己感到惋惜、痛恨。
三、出關欣喜,歸鄉心切
朝鮮使臣們經過數月跋涉抵達京師,完成納貢,回國途中再次經過山海關。因為對清朝的不喜,使臣們在出關時表現得更多的是迫不及待,出關后更是感到輕松自由。山海關詩中表達的不僅是使臣們心中對兩國朝政大事的擔憂,對路途艱辛的感慨,還有希望回到家鄉,見到親人的急切心情。使臣們將這兩種心情落于筆觸,把這種出關的迫切心理與濃濃的思鄉之情通過詩歌傳達出來。如《岀山海關》:
關法待雞出,客程催馬歸。星軺那有稅,塵槖不湏識。郭外排昏祲,鞭頭指曉暉。東風來拂面,楊柳正依依。
這首詩作于完成出使任務后的歸國途中,作者再度經過山海關。和之前去時所作的山海關詩中表現出的惆悵、抑郁不同,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出來的情感更多的是輕松、愉悅。“待雞出”寫出作者等待天亮時的急切心理,從側面寫出對歸程的迫不及待,而“催馬歸”則將這種迫切直接表達了出來,兩句相結合,非常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歸鄉心切。“郭外排昏祲,鞭頭指曉暉”中“祲”在古時指稱不祥之氣,這里說“排昏祲”“指曉暉”字里行間都表達著作者對關內的厭棄,迫不及待地離開這個“不祥之地”。和去時經過山海關時的惡劣天氣不同,此時將要迎來春天,大地復蘇,“楊柳正依依”,吹風時也是“拂”過臉面,一切都顯得溫暖、積極。這種昂揚的心情和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但是更多的是因為作者離家鄉越來越近,心境的轉化使作者看待事物的眼光變得更加溫柔、更加包容。
四、結語
以上是對清代朝鮮使臣山海關詩的思想內容的研究。總體來說,朝鮮使臣山海關詩中包括多種情感。政治格局的變換和使者心境的轉換都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有著深厚的影響,產生多種復雜的思想,包括對過去山海關的懷念與對清朝時期山海關破敗的惋惜、對出使路途艱辛的感慨和對家國的思念等。這些復雜的思想內容為研究山海關和清朝與朝鮮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黃曉瑩.清代朝鮮使臣山海關詩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2]莊和鋒.明長城山海關防區防御體系與軍事聚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3]李一相.燕行詩[A].燕行錄全集(第21冊)[C].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
[4]閔鼎重.老峯燕行詩[A].燕行錄全集(第22冊)[C].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
[5]李在學.癸丑燕行詩[A].燕行錄全集(第57冊)[C].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
[6]李時萬.赴燕詩[A].燕行錄續集(第107冊)[C].韓國:韓國古典翻譯院,2010.
[7]鄭皙.南岳燕行詩[A].燕行錄續集(第109冊)[C].韓國:韓國古典翻譯院,2010.
[8]李?.松溪集[A].韓國文集叢刊續(第35冊)[C].韓國:名族文化推進,2007.
本文系江蘇省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清代朝鮮文人燕行詩的整理與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181399300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