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慶
摘 ? ?要: “中國文化概論”是高校通識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目前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本課程難以實現既定教學目標。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過程設計、課外實踐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以提高該課程教學實效。
關鍵詞: “中國文化概論” ? ?教學方法 ? ?教學實效
目前,“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既是高校的一門通識基礎課,又是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的必修課。這一課程對廣大學生了解并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文化素質,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有重要意義。但據筆者的了解,該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對于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發揮該課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文化概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設置仍不完善。
首先,課程內容結構設置不合理。目前有關“中國文化概論”的教材或專著已經有100多種[1](135),比較通行的為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但由于文化含義的廣義性,該教材內容含量很大,涉及的學科門類廣泛,呈現出一種綜合性的取向,因此該課程的建設需要文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宗教學等多學科、多專業的參與。但就目前課程內容設置來說,主要涉及文學和歷史,教師使用教材時分不清主次、重點,對于自己熟悉的內容多講,不熟悉的內容少講,由此造成課程設置過程中出現“一頭重”的情況,偏重文學、歷史而忽視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次,在課程建設中片面強調教材內容的講解,忽視知識和課程資源的拓展,尤其忽視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入,使學生處于理論的空中樓閣,脫離實踐。
(二)課堂教學方式機械單一。
在“中國文化概論”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學方式機械的情況,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作為一門通識課程,應該重在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而作為一門專業課則需要使課程上升到較高理論層次。同時,作為一門通識課程,授課對象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這些差異,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因人而異,根據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一些老師在對非專業課學生進行授課時,采取對專業課學生的授課方式,在難度和深度上超過這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觸,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既有基礎,沒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即采取“一言堂”“大水漫灌”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賣力地講,不管學生接受如何,導致教師與學生處于兩種不同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低,反過來挫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影響教學效果。
(三)課程教學與課程目標相脫節。
文化建設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徑選擇,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肩負著這一使命,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大學生成為“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接班人和建設者”[3](15),但在目前的教學中,與這一目標有所偏離,一些老師不能將這一目標貫穿教學,在課堂上片面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忽視文化精神的培養,忽視與現階段的文化建設相結合,沒有將這一課程作為“立德樹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沒有很好地發揮這一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這一課程在教學實效性上存在一些問題。
(四)考核方式陳舊。
該課程考核方式陳舊,影響教學效果及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目前,一些老師對這一課程的考核采取考查和考試兩種方式,考查主要有平時作業加期末考核論文兩部分,考試主要有平時作業加期末考試兩部分。對于第一種考核方式,通常由學生在課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題目或考核論文多出自教材,缺乏深度,一般未能與當下文化發展現實和趨勢相結合,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能力。這種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學生的惰性,一些學生照抄教材或直接從網上下載,影響學習積極性。對于后一種考試方式,試卷的命題范圍局限于教材內容,題型較老套,以考查識記為主,不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一些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挫傷學生的創造性,影響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對“中國文化概論”教學方法的建議
(一)形成課程建設的協同機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課程建設。
完備的課程設置對于實現“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針對目前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建立課程建設的協同機制。針對這一課程涉及學科較為廣泛的特點,在課程建設時學校教務部門應當協調統籌,組織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相關學科的老師展開協同備課,商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重點、難點,組建教學團隊,形成明確分工,由幾名教師共同完成一門課程的講授。第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課程建設。地方文化資源具有教材無法比擬的優勢,在課程建設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是非常必要的,課程中可以專門設置與地方文化相關的專題,將本課程中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地方文化資源相融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在課程建設中,以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的培養為目標開展課程設計,并以此為主線進行課程安排,以總-分-總的結構設計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即首先對中國文化進行總體概述,明確中國文化產生的地理、政治、社會環境,中國文化生成的機制,中國文化的分期;其次,講解中國文化的類別,包括思想、制度、文學、宗教、藝術等內容;最后,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進行概括總結。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有利于學生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把握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基本精神。
(二)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重視學生主體性的互動參與式教學已經成為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中國文化概論”的課堂教學應該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在修這門課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或多或少地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這是該課進行互動參與式教學的基礎。具體來說,要通過以下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地理背景,可以通過提示學生從中西方文化發展對比視角尋找答案。第二,設置相關的課堂討論環節,在這一環節中仍然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按照之前已經確立的分組進行討論、探究性學習,既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又能提高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對課堂討論環節全面把控、宏觀指導,從思維方式和方法論上引導學生思考。
這一課堂教學方式的實施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大的挑戰,教師在備課階段要統籌兼顧,安排好講授、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同時,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及讓學生討論的問題等,必須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精心的準備[4](59),提出的問題必須導向本課時中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同時在設置問題的難度上也要有所把控,使問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匹配。此外,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及討論結束后,還必須進行適當的指導和總結,確保問題得到解決。
(三)課上教學與課下實踐相結合。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事情,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養不能僅依靠課堂授課環節,也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次。因此,必須在課外實踐上下功夫,進行情景式、體驗式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第二課堂,組建文化社團,發揮社團對課程教學的輔助作用,讓社團組織學生主辦或參加文化活動,使學生在與文化事物或文化現象接觸中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文化館、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園等,在實踐中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以一種身臨其境的方式在體驗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實踐與體驗教學能有效彌補課堂教學偏重于理論的不足,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有了落腳點,這種做法對于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樹立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自信心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四)形成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能有效檢驗教學效果,并能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確立明確的導向。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考核應立足于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從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兩方面入手,形成獨特的考核體系。首先從考核內容來說,該課程的考核必須緊扣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以文化素養的養成和文化精神的陶冶為考核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考核題目時突出能力目標,淡化知識目標,將考查重點放在檢驗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對中國文化精神有所把握,能否建立文化自信等問題上。其次,從考核形式上說,要增加過程考核的比重,將學生平時上課時思考回答問題的情況、參與小組交流的情況及參與文化實踐活動的情況等作為考核的對象,通過過程化的考核方式扭轉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
總之,“中國文化概論”作為一門高校通識課程,教師能否教好,學生能否學好,是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能否普及、傳承、培養的重大問題。這門課程的教與學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書本層面,必須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與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如此方能實現設立這門課程的初衷,才能培養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疏仁華.“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池州學院學報,2014(2).
[2]楊俊峰.繼往開來,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DB/OL]. http:// theory.people. com.cn/n1/2017/1201/c40531-29680137.html,2017.12.01.
[3]陳書錄,主編.中國文化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郭玉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