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財
摘 ? ?要: 為了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學科——外國文學史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師應該結合外國文學史教學現狀,更新教學理念、優化外國文學史的課程設置、探索教學模式、改革考核方式。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 ? ?外國文學史 ? ?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20世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精英教育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在此種情形下,教育部適時提出了“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邵陽學院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在2017年5月,邵陽學院出臺了《邵陽學院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邵院政字〔2017〕17號),明確強調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指出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學校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更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和優化課程設置為著力點,以推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教學方法改革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創業能力為落腳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1](2),培養目標是“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1](3)。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學科的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改革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呢?如重新定位教學目標,更新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設置,以及探討新的教學方法等。
一、外國文學史教學現狀的分析
外國文學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及文學原理等課程共同構筑成這一專業的文學基石。我校將外國文學史列為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基礎課。制定教學大綱時,提出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講授外國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及演變規律,對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培養學生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家作品的能力,在對異質文化、文學的接受中拓寬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深化對包括中國文學、文化在內的世界文化文學的理解。按照這一教學目標,在外國文學史的講授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外國文學文本分析方法與鑒賞能力的訓練,提高他們的文學感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綜合概括能力。目前教學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教材過于偏重體系化與學術性。當前各個院校使用的外國文學史教材絕大多數是由以前“985”“211”等一本院校的老師組織編寫而成的。編寫教材的時候,教材內容關注的是學科的體系化,突出的是內容的學術性,體現出大而全的特點。這種教材以外國文學專業的專業性眼光看應該是非常成功的教材,特別適合學術型大學的學生。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言,這些教材理論性太強,文學史所占的比重過大,甚至有部分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觀點過于陳舊,不太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與教材的厚實不太相稱的是高校專業課一再壓縮。為了與學生就業接軌,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性,一些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分方向的方式開設一些方向課,如有的學校在大三時將其分為文秘方向、師范教育方向等。課程種類增加,總課時不變,只能削減已有的專業課,尤其是高年級開設的那些課程。以邵陽學院為例,外國文學史課程已經進行數次削減,由二十年前的148節課壓縮到目前的96節課。外國文學史課程講授的是外國各國文學,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要在如此少的課時內講授那么多的知識點,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
2.學生對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在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缺失。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進入大學校園之前,迫于高考應試教育的壓力,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閱讀文學經典,大學期間迫于就業壓力,學生往往選擇做一些有利于畢業后就業的事情,或者忙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或者為了英語過級和考研而忙忙碌碌。
隨著電腦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影視文化豐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的閱讀具有快餐化、碎片化的特點,部分學生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閱讀曾經的經典。筆者在指導大四學生的教育實習時,偶爾看到一個學生在閱讀《水滸傳》,笑著問其原因,居然是為了備課而選擇性地閱讀,對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掌握僅限于大學的古代文學教材,更不用說閱讀其他文學經典,而且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相對于中國文學經典來說,學生因為文化方面的差異,更不愿意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筆者上“外國文學史”的第一堂課時,會布置學生閱讀作為專題講解的文學作品,上課抽查時按照要求閱讀的學生可以說寥寥無幾。
這種不愿意閱讀文學經典的現狀,就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而言,老師在講解外國文學作家作品時,由于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很難理解課堂上的內容,只能被動地抄寫聽課筆記,教學效果不佳。就學生能力培養來說,這種缺乏主動性的學習很難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能力與鑒賞能力,對文學經典喪失閱讀興趣,導致學生很難形成文學觀點。
3.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且有唯知識化的傾向。外國文學史作為漢語言文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考核時往往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這種考核方式的好處是可以考核學生對外國文學史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對文學史上出現的一些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的掌握,可以考核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但是這種考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只要抄寫并記牢固課堂筆記,就能得到很好的成績,使生動有趣的一門課變為索然無味的課程,不僅使學生對外國文學史課程產生厭煩之心,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毫無意義。
此外,以教師講授為主,讓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文學教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外國文學史課程改革探討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