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琪 范水生
[摘要]“兩山”理論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理論,其中蘊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導,也將成為當今發展休閑農業的行動指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在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影響下,農村產業發展得到了更加有利的機會。在城鎮化發展迅速的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農業為基礎的研究發展的休閑農業也將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村開發模式。通過結合對休閑農業資源的開發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響應國家的號召,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向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方向前進。以“兩山理論”為切入點,包括對“兩山理論”的提出、科學內涵進行解讀,關于休閑農業的發展,研究兩者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推進我國生態綠色文明發展建設、不斷完善鄉村振興任務,構建現代化國家,最終目標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兩山理論”;“生態文明”;“休閑農場”;“開發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4.1[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兩山”理論強調了“金山銀山都是綠水青山”的重要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要考慮到環境的承受力,不可一味的索取資源和財富,因此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這一矛盾就日益突出,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如何化解這一矛盾,讓生態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
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要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綠色鄉村發展,提高農村生活基本水平,增加農民的收入,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做好鄉村扶貧工作等等的安排部署,踏實穩步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各項目標要求。
1 “兩山理論”的提出與休閑農業發展
1.1 “兩山”理論的提出
“兩山”理論是習總書記在2005年提出,分別表達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這一理論也將帶領著中國走出一條屬于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美麗鄉村的新道路。“兩山理論”這一論述不僅闡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促進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1.2 “兩山理論”的科學內涵
“兩山”理論的內核一部分是“綠水青山”,代表了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是生態的含義,綠水青山里蘊含著珍貴的自然資源,人類想要生存發展,就應該保護好生態環境資源;另一部分是“金山銀山”,代表了經濟發展,其是經濟的含義,想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處理好與“綠水青山”的辯證關系。
“兩山”理論在實踐中具有新突破、新創新、新戰略。在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不斷調節兩者關系,做到辯證統一;“兩山”理論受到多方面學者的強烈關注,原因是從本質上化解環境危機。在解決能源環境問題時,從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轉變成綠色發展模式,大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環境和經濟穩步發展的勢態;“兩山”理論是不斷總結了我國生態發展的階段,科學的認識和解決階段中產生的問題,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生態環境,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1.3 兩山理論與休閑農業發展的關系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已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實踐方向。由此可見,生態農業的發展為踐行“兩山理論”起到了推動作用,是實現生態效益到經濟效益的轉變。為實現新型的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方向,同時推動了生態文明的發展,努力實現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
休閑農場作為在休閑農業中體驗和開發下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場所。充分利用和結合自然生態環境、農業景觀、各族民俗文化等,同時融入休閑、觀光、教育、體驗等多種功能,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所需的休憩、環保、經濟、傳承創新等功能,另一方面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健全產業鏈,形成一種具有農業旅游特色的資源。
“兩山理論”為休閑農場的建設提供了思想的指導,在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下,緩解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建立起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農村特色產業的建設。
2 “兩山理論”視域下,休閑農業的開發價值
2.1 生態價值
在“兩山理論”的實踐指導下,休閑農場的資源利用是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跨越。實現休閑農場的生態價值,進一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明確“兩山理論”的內核,積極轉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現狀。
2.2 經濟價值
休閑農場的開發有助于將單一的農業經濟轉變成多元化經濟發展,促進經濟方式的轉變;合理地利用生態價值,踐行和完善“兩山理論”的實踐,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打造具有特色的休閑農場,促進產業鏈發展,帶來經濟效益,促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滿足人民的日常所需,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是建立綠色生產、消費,健全綠色低碳經濟體系重要途徑。
2.3 社會價值
休閑農場的開發發揮經濟價值的同時,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代信息化進步,城鄉一體化,拉動居民就業,提高生活水平,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不少游客來自于城市,便利的交通和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會加大,先進文化帶入到農村,改善農村教育水平,提高農村居民基本保障,減小城鄉貧富差距,努力實現小康社會這一目標。
2.4 文化價值
休閑農業的開發蘊含著鄉村文化,其中包含著農耕、歷史、民俗等文化,發展休閑農業一方面有助于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休閑農業發展的不斷挖掘,使得當地特色文化得以展現,不少游客前來學習的同時,增加了經濟效益,當地的農民對本地文化越來越自信,展現的形式多樣化,文化價值功能得以體現。
3 案例探討——以白沙灣休閑農場為例
3.1 白沙灣休閑農場概述
白沙灣休閑農場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白沙鎮的馬坑村內。目前以植物迷宮為主題吸引了不少游客觀光,是集農業實踐科普、休閑為一體的生態農莊,近幾年獲得稱號有福建省省級鄉村農業旅游示范點、閩侯縣龍頭企業等。在農場內目前的娛樂項目有瓜果采摘、農家樂、騎馬射箭、高爾夫球場、舞龍舞獅等。
3.2 青山綠水轉換為金山銀山的實際途徑
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白沙灣休閑農場在資源開發上融合了沙灘、果園、花海打造“三千風光”,突出了當地文化特色。秉持著“先規劃,后開發”的理論,具有別具一格的傳統民族文化和淳樸的生活方式。在對農場的開發項目上,首先先進行環境評價,其次嚴格把控景區的環境指標體系,對于空氣污染的娛樂活動項目進行去除,最后是加強游客的環保意識,宣傳力度。
3.3 加強景觀建設,打造生態景區。白沙灣休閑農場以一種
新型的經營模式
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積極突破傳統農場發展的弊端。加強果樹景觀建設,利用農場內的農產品,帶來經濟效益。如為游客提供蔬果采摘,春夏季的草莓、桃等,秋冬季節的柿子樹、石榴等,建立游客采摘區,增加農場的人流量。
依靠自然資源,實現市場價值。白沙灣休閑農場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豐富,降水充沛,交通便利,有市區到景區的旅游專線,基本設施完善。白沙灣農場內有觀賞湖、沙灘、科普教育區等,游客可觀景游玩;隨著日益增加的游客量,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田地租金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收購成交量增加,土地的閑置率基本為零,促進了白沙灣休閑農場的全面發展和促進村民致富的主要前進動力。
4 基于“兩山理論”的休閑農業的發展策略
4.1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依托“綠水青山”
在休閑農場建設中采取新型農業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打破傳統農業帶來的弊端,將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三產融合。同時可以依托資源條件,合理布局規劃用地,依靠“綠水青山”要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思路,創建一種新型的產業鏈模式,結合互聯網這一平臺,積極拓寬融資的渠道,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吸引大量的游客,讓綠色、低碳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走上生態發展之路。
4.2 完善體制機制,將生態效益轉變成經濟效益
加大對休閑農場的建設,其中政府應擺脫傳統農業的障礙,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來保障,使得農場的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減少不可控因素帶來的沖擊。要不斷擴充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文化素質的培養。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依靠具有優勢的農業資源,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率,建立具有特色的農產業,帶動經濟和生態文明不斷發展,踐行“兩山理論”的綠色理念,改善我國傳統農業帶來的弊端,倡導綠色生活。
4.3 結合農村環境,科學保護“山水林田湖”
休閑農場的選址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區位條件可以為農場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不同,制定不同的保護措施,在水體生態保護上,要進一步確保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平衡;在休閑農場建設中,合理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農場內還應該建立合理的林業體系,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的同時也能保證生態文明;對于農場內的生活廢棄物的排放,應該合理的制定規章制度和設計排放渠道。
4.4 圍繞“兩山理論”理論內核,自覺提高全民意識
“綠水青山”蘊含著自然資源,“金山銀山”蘊含著經濟社會發展,“兩山理論”是處理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其中折射的是倡導的一種新型的綠色發展新觀念,是我國人民群眾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經濟增長模式不斷轉變和人與自然之間不斷協調的發展過程。為此我們應該建立一種農民和游客、政府之間的綠色義務與責任,應當通過宣傳環保教育,以“兩山理論”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政府起到主導作用,各個部門之間互相監督,制定有效的賞罰措施[10]。
5 結語
綠水青山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新理念,是衡量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借助當地的生態資源的同時,也要加以合理利用和保護。而休閑農場的建設是一種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舉措,對農村三大產業的融合起到推動作用。基于“兩山理論”的發展下,不僅在農業上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拓寬了我國農業的創新性的發展道路;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發展,對于日后解決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問題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國琪.“兩山”理論的本質:什么是綠色發展,怎樣實現綠色發展[J].觀察與思考,2017(10):80-87.
[2] 張孝德.“兩山”理論:生態文明新思維新戰略新突破[J].人民論壇,2017(25):66-68.
[3] 胡越.基于3N理念的休閑農場規劃設計[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7.
[4] 范水生,邱生榮,林錦彬,等.生態景觀質量的游客感知及支付意愿評價——以福友休閑農場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09):167-176.
[5] 黎祖交.“兩山理論”蘊涵的綠色新觀念[J].綠色中國,2016(05):64-67.
[6] 常潔,李曉.我國臺灣地區發展休閑農業園區的經驗和啟示[J].四川農業科技,2016(01):52-54.
[7] 盧寧.從“兩山理論”到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成果[J].浙江社會科學,2016(01):22-24.
[8] 顏文華.臺灣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及其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15(01):181-184.
[9] 邱生榮,朱朝枝.基于產品周期理論的休閑農業體驗產品開發策略研究——以福州千江月休閑農場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2):73-75.
[10] 范水生.基于區域資源開發的休閑農場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08):356-361.
[收稿日期]2018-11-23
[基金項目]2018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兩山理論”視域下的休閑農場開發路徑研究》(201814046023)。
[作者簡介]陳雪琪(1996—),女,福建永安人,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2015級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
[通訊作者]范水生(1982—),女,福建清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閑農業、生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