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偉
關鍵詞 民商法 信用體系 構建
作者簡介:方志偉,山東英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04
只有在制定了完善合理的法律體系基礎上,才能夠保障我國經濟市場的正常跟穩(wěn)定運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深,在經濟市場上的失信行為進一步增加,對于信息體系的構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可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信用體系,對于目前經濟市場中存在的失信行為也能夠起到良好的遏制效果,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得到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但是因為以往計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民商法信息體系中存在有比較多的弊端,也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加強對信用體系的管理與監(jiān)督,維護市場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基本定義
履行自身義務作為公民信用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分為以下幾種方式。首先,達成口頭協(xié)議或者簽訂書面形式的合同前提下,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要履行執(zhí)行合同義務與賠償的責任。其次,公民要提升自身信用,可以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合同,加強對信用體系的了解,對于該種方法一般情況下需要采用償債責任的方式來進行約束,然而我國當前的民商法體系還不健全,信用體系定義尚未明確,只是將經濟債務償還能力做了簡單的闡述,并沒有對公民應履行的責任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般情況下,信用歸納判斷可以分為價值判斷與選取實施判斷,而事實判斷主要是判斷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償債能力如何,并且將是否償還這一事實作為前提來進行判斷的,具體判斷內容包含有主體資本、能力、擁有客觀性以及品德等等,在此基礎上對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進行更正。價值判斷指的是社會各界對債務人的評價以及信賴程度來進行信用的判斷,并在結合了評定結果基礎上進行信賴度的判定,借此決定授信的情況。通過這兩方面判斷途徑可以簡單的認為是民商法信用主要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的償債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判斷。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特征分析
(一)信用屬于民事主體資格
信用通常還具備有權利等方面的性質內容,也是直接將民事主體轉變?yōu)槭袌鼋灰字黧w的必然前提。如果一個人在信用活動中無法進行債務的及時清償處理,就會直接導致該人的信用出現缺失的問題,也就不再是權利的主體。但是現階段我國的公民只需要具備有一定信用,就具備有一定的法律資格。可以說信用是民事的主體資格,只有民事主體自身具備有信用這一要素,才具備有民事權利跟行為能力,對于該民事主體的信用評價方具備有意義。
(二)信用跟財產價值有著密切聯(lián)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系的不斷發(fā)展跟完善,導致了傳統(tǒng)的熟人介紹體系已經難以滿足個人信用評價的各項需求,只有通過財產或者資本等有形的物質,方能夠對一個人的信用程度進行準確的評定和判斷,也就表明信用和財產價值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信用擁有者可以憑借自身的良好信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對于一些企業(yè)的經營者而言,自身的信譽度也決定了銀行貸款數,還能夠吸引非常多的穩(wěn)定客戶源來跟該企業(yè)進行合作。
第二,信用自身的價值可以直接利用貨幣進行衡量,并能夠將信用自身的經濟功能進行充分的發(fā)揮。通過合理有效的信用計算模式,能夠直接確定信用自身具備的貨幣價值,如果經營者自身違反了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除了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之外,還會對經營者的信用造成非常大的損害。
(三)信用的可量化性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于人們信用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人們在進行各種經濟交易過程中,自身的信用情況也會被信息系統(tǒng)直接記錄,通過對這些記錄的信用信息進行量化分析,還能夠對當事人的信用狀態(tài)進行評級。可以說信用的可量化性特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信息在財產價值方面的可量化性,這樣可以借助于財務分析的模式來對資產以及資產狀況進行變現分析。
第二,信用信息自身的量化,也就是采用一定的評估因素來對當事人的信用高低程度和好壞程度進行評判,在此基礎上進行當事人信息等級的合理確定。
三、民商法信用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時間比較短,目前也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有效的信用分析形式,對于公民們的信用情況也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分析,為了獲得良好的信用體系構建效果,需要我國的相關學者們能夠加強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研究力度,在此基礎上進行統(tǒng)一信用原則標準的制定,來滿足多種市場經濟活動的運行需求。但是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活動非常復雜,目前區(qū)域自身制定的信用評價體系還有著說服力和公信力不足等問題,也就直接影響到了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效果。
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民商法體系建設過程中還存在有未對信用進行統(tǒng)一定義以及信用體系建設因素不明確等諸多問題,并且制約了我國信用體系的構建。在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其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因為民商法中對于信用體系還沒有進行明確定義,導致了信用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缺乏固定完善的觀念,對于當事人的信用狀況也無法進行準確反映。此外民商法信用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許多規(guī)則還不完善,并且存在有一定的風險性,直接影響到信用體系的建設效果。近年來我國的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民商法的建設力度,并且將信用體系的構建作為其一項重要的建設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部分信用體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外加上我國經濟體系以及生產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支出,使得信用體系在運行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滿足經濟市場對于信用機制的具體需求。
四、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具體措施
(一)強化信用權在民商法中的建設力度
為了獲得良好的信用權立法效果,還需要將專門立法建設信用權跟信用權獨立作為兩項重要建設力度,獨立對于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在擁有良好獨立性基礎上,方能夠保障各項市場經濟行為的順利開展。我國法律中對于信用權進行了明確定義,對于信用權的立法也提供了足夠的法律支持。在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可以將信用權定義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訂立原則的調整工作,使其能夠充分滿足經濟市場的發(fā)展需求。在具體的生產活動之中,要求個人或者企業(yè)均享受有信用權,還需要做到依法行使信用權,維持誠實守信的經濟秩序,對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二)強化誠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
在《民法通則》中還將誠實守信作為了一項基礎原則,并且要求在強化債權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執(zhí)行基礎上,讓誠信原則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在對誠實守信原則在法律中的定位進行強化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民事活動雙方所具備的權利跟義務進行明確,通過法律法規(guī)來進行準確的責任劃分與界定。此外需要對地方保護主義現象進行改善,避免地方政府對于當地經濟造成的直接敢于,這樣也就能夠對短期經濟行為的出現概率進行有效控制。最后還需要各政府部門能夠強化建設司法救濟制度政策工作,做到司法的公開化和透明化,該過程中還要積極引導民眾們參與其中,讓城市守信原則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并且讓該原則能夠在物權法律制度等法律體系中得到貫徹落實。因此說在進行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誠實守信原則的重視力度,在各個單位行法過程中也需要對誠實守信原則進行充分落實與貫徹,讓該原則的可執(zhí)行性以及可操作性進一步提升,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構建完善的市場信用體系
信用體系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完善的市場發(fā)展體系也是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因為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有不確定性的特征,也就要求在信用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能夠結合現階段的市場發(fā)展情況進行制定,還要做好信用體系的不斷優(yōu)化和改進工作,來滿足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求。在進行信用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做好企業(yè)信用體系的構建工作,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經常性會受到經濟市場的影響,而債務和貸款等持續(xù)也是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程序。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可以促進企業(yè)自身的信用承擔能力進一步提升,對于信用度以及債權人兩者的關系也能夠起到良好的協(xié)調效果,對于企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做好個人的信用體系構建工作。個人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組成,個人的信用體系構建對于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進行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過程之中,首先需要進行相關法律制度的明確,將法律法規(guī)作為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保障,此外還需要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促進當事人的選擇權和執(zhí)行權進一步提升,促進我國的經濟市場得到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信用體系的構建對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在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具體的信用體系也難以得到有效落實。這就要求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加強對信用體系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力度,通過強化信用權在民商法中的建設力度、強化誠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以及構建完善的市場信用體系多種措施,來獲得良好的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效果,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劉興樹.社會經濟發(fā)展中民商法的變化與發(fā)展探究——評《商法新論(第二版)》[J].中國教育學刊,2019(1).
[2]楊錕.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3]王偉青.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17).
[4]趙瑞金.關于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4(19).
[5]章淵.關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3).
[6]周航.探析民商法體系中抵銷權法律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