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研發現,即使是國防教育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中小學,其國防教育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僅將其作為學校特色、教育方式與學生身心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將國防教育等同于軍訓、僅作為德育或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因安全問題掣肘、忽視校園環境細節等誤區。在全國積極創建“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校”“國防教育特色校”的大環境下,這些誤區并非某一地區的特殊現象,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中小學校管理層重視。
關鍵詞:中小學;國防教育;誤區;管理
近年來,國防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輻射作用出現“下移”趨勢。2017年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要求“探索開展中小學國防教育綜合社會實踐和示范校創建活動試點”。2018年,為落實《規劃》部署,教育部綜合認定“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1314所。近期,筆者就學校國防教育開展情況赴某副省級市部分中小學進行調研,調研學校包含國防教育特色校和普通校。該市擁有“2017年國防教育特色校”26所、“2017年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校”3所,數量名列各市前茅,可見對其國防教育開展水平的肯定。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仍然發現調研校的國防教育普遍存在一些誤區,需要引起重視。
一、僅將國防教育作為學校特色
調研過程中,筆者就各所學校的國防教育開展情況與相關負責校領導進行訪談。非國防教育特色校的國防教育開展方式隨意性較強,沒有固定課程,沒有固定形式。有的學校設有專門的國防教育教室,但據筆者觀察,教室內展出內容并未做及時更新。在回應“咱們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如何開展的”一問時,部分學校的校領導答復是“國防教育不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所以沒有特別開展什么教育活動”。
《國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條規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第十四條規定:“小學和初級中學應當將國防教育的內容納入有關課程,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中小學的國防教育應當進課堂、進活動,形成長線教育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必選動作。但目前的現狀是,國防教育成為與戲曲、武術、科學等并列可以成為中小學校任選的“特色”之一。以國防教育為特色甚至成為了文化課成績在本區域內并不突出的學校尋求突破的一種選擇。這些對國防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象,會導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國防意識根基不穩,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對于學生軍訓和軍事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意義也就難免認識不到位了。
二、國防教育方式與學生身心發展階段不相適應
筆者調研了幾所以國防教育為特色開展的學校,校領導十分重視學生的國防教育,認為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載體,這一點十分可喜。但這些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的特色做法比較單一,在教學樓走廊設有國防知識展板較為常見。有些屬于學校特有做法,例如有的學校編寫了國防教育校本教材,有的學校組織學生在勞作課上手工制作南海爭議島嶼模型等等。這些做法都應當鼓勵。但是筆者同時發現,走廊設置的國防知識展板質量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是信息未做及時更新,二是文字過多過密,三是內容對于教育對象來說較難理解。筆者調研中隨意提問了幾位學生對于展板內容的理解,答案不盡如人意。
信息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閱讀方式,時下的教育內容要吸引中小學學生的注意力,就要與屏幕內容搶時間、搶關注,在讀圖時代,如果教育宣傳手段不隨之更新,效果會大打折扣。這些以國防教育為特色開展的學校,其自行開發的校本教材是否應加入更多的漫畫,其走廊展板是否應圖多文少,文字部分內容是否應當適應學生年齡階段的理解能力等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虛擬現實科技等手段進行輔助,都是學校在設計相關內容時可以多加考慮的問題。
三、將國防教育等同于軍訓
調研學校所包含的初中和高中,幾乎都對學生進行了軍事訓練。大課間時學生們能夠按照隊列隊形進入和離開操場,部分學校的大課間展示有軍體拳項目,還有部分高校設有國旗班開展常規訓練,這些無疑都是學生軍訓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果。但是,如果把學校國防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學生軍訓,這是對國防教育認識的片面化,會影響國防教育的最終效果。國防教育包含國防意識教育和國防技能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中學階段的軍訓內容為內務條令、隊列、軍體拳等,這些訓練內容確實可以提升學生的紀律意識、團隊意識,增強學生體質,但是軍訓本身的教育效果尚有可提升的空間。如果學生在軍訓之前未接受過國防意識教育,理解整理內務、隊列條令等與他們的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之間的意義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件較難的事情。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使在軍訓期間大家聽從教官指令完成任務,一旦軍訓結束,學習生活恢復原樣,無論是在精神上、身體上還是生活方式上,大家恐怕都較難有實質變化。學生軍訓從一種教育形式淪為一項以完成為結束的工作,這本身也悖離了開展學生軍訓的初衷。因此,軍訓應當僅作為學校國防教育的形式之一,與國防知識講座、軍營參觀等塑造學生國防意識的相關教育形式相結合,打好“組合拳”,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防教育效果。
四、將國防教育僅作為德育和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
調研過程中筆者還同時發現,部分校領導在回答學校國防教育開展情況這一問題時,將國防教育劃入德育和黨性教育的一部分,這是對國防教育的另一種誤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七章“國防教育”第四十條列明“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履行國防義務。”第四十一條:“國防教育貫徹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的方針,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接受國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通過這些法律條文的規定我們不難明晰一點: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保衛國防的義務和接受國防教育的義務。這就從法律上確定了,國防教育與德育與黨性教育的對象不是完全相同的一類人群,國防義務承擔著和國防教育的接受者覆蓋面更廣。
五、安全問題掣肘國防教育開展
調研訪談過程中,不少校方負責人透露,學校對學生的國防教育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但是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面臨一個重要的掣肘因素,就是學生安全問題。近幾年征兵工作結果都顯示,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低,嚴重影響兵源質量。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并不是到高等教育階段才突然形成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升國旗儀式有學生暈倒、軍訓請病假不參加操練、即使是體育課項目都有學生動輒骨折更莫談軍訓項目中的戰略戰術。“誰家的孩子不是家里的寶啊,一在學校出點什么事,不管是不是上課時間,家長都要來鬧,連孩子上廁所跑快兩步在樓梯上自己摔了一跤也要去教育局告我們。”校方表示,安全問題確實讓學校“害怕”,所以軍訓也好,各類其他國防教育實踐活動也好,學生安全問題成為校方崩得最緊的一根弦,不求成效卓著,但求無人受傷。
學生體質弱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包括營養不均衡、睡眠不足等等,但是根本原因還是鍛煉不足。如果因為體質弱易受傷,出于安全考慮允許學生不參加、少參加鍛煉活動,結果只會是體質更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若要想打破這個循環,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教育實施部門以及社會力量形成合力。教育管理部門要從政策層面做出指導保護學校的育人權力不受過分干擾,學校也要勇敢地承擔起素質育人的光榮使命和相應責任積極引導家長、注重安全防范,同時引入社會保險等機制解決家長的醫療經濟顧慮,共同努力解決安全問題對學校國防教育實效的消極影響。
六、忽視校園環境細節
調研過程中筆者隨意走訪了幾個年級的教室,觀察到了一些細節問題。例如,有些教室會在黑板上方正中央的位置粘貼一面紅旗,這本是國防教育很好的方式,讓學生時刻牢記自己的國民身份和國民義務。但是所見的國旗,有不少面的五顆五角星明顯不是按照標準國旗的比例位置印制,是殘次品。如果連國旗的制作都不能保證質量,而學校在選擇產品時也不夠認真,國旗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嚴。無獨有偶,筆者曾在一次培訓過程中見過一位學校國旗班教官所穿T恤,臂章的五星紅旗竟只有四顆星。這樣“馬虎”對待國旗的行為育人單位應當極力避免,一旦給學生造成“無所謂”的印象,后果嚴重。又如,許多學校都會在走廊設置公共書架,為學生提供借閱書籍,筆者仔細觀察發現,這些供借閱書籍門類眾多,但國防類書籍并不多見。再如,部分學校的教學樓下設有單雙杠、云梯等軍隊常見鍛煉器材,但地上的草一尺厚,可見這些器具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鍛煉中并不常用,淪為擺設。高三畢業班的教室門口,展出考入知名高校的學生表彰板,以激勵學弟學妹。筆者觀察到表彰板上配有的學生照片中,男生照片大半都經過美顏,有些甚至擺出比心、扶額等造型,與男生應有的陽剛形象相去甚遠。這一現象的發生既有娛樂圈明星形象的不良影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國防教育的缺位。
國防教育與語文、數學等普通學科教育不同,難以通過分數判定學生的學生效果,所以如果僅僅依靠機場國防專題講座、升旗儀式和為期一周到兩周不等的學生軍訓就判定針對學生開展的國防教育已經保質保量完成,結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我們評價國防教育是否真的到位,要以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因為正確引導而發生積極變化、是否掌握捍衛國防的相關技能作為衡量標尺。好的國防教育,要“有形”和“無形”并舉,既要做好指定動作,更要重視學校整體環境,重視好方方面面的細節,讓整個校園都成為育人的園地,讓國防教育脫離三尺講臺的局限。
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的統一作用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看升學率,學校的一切課程設置都是圍繞提高學生升學率展開,因此不影響升學率的國防教育是否開展、怎樣開展,淪為可以“暫且放放”的位置,這從邏輯上能得到合理解釋。又或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防教育,通過歷史教育加德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就能很好地完成。但是,從歷史教訓來看,國防教育其重要意義是如何強調也不為過的,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新的安全威脅不斷涌現,國防教育要常抓不懈才能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高低烈度戰爭。從國際橫向比較看,我國的國防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地位較弱。與我國的《國防教育法》很不相同,美國版1958年頒布的《國防教育法》開篇即明確提出——教育要滿足國家國防需要。這部美國教育大法對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事業的推動意義巨大,但無論其教育如何發達,滿足國防需要都是其國民教育第一位目標。反觀我們的教育體制,對于教育與國防的關系是否有準確清晰的定位?
軍民融合,教育當有其作為,國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也當從中小學做起。要以提高青少年綜合國防素質為基本要求,著力強化育人功能,著力創新方式方法,著力加強條件保障,健全校內校外密切結合的學校國防教育網絡,促進學校國防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大幅提高國防教育的國防貢獻率、校園吸引力和育人實效性,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小學國防教育開展要在加強認識的基礎上走出誤區,開展情況的評價要以結果為導向。國家教育管理部門亟需出臺全學段國防教育大綱并配套評價標準,從制度層面保障全國范圍內各學段國防教育在規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齊開好。
基金項目:文章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小學國防教育與體育課程融合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YG22018028。
作者簡介:盛夏(1986- ),女,湖北孝感人,助理研究員(中級),碩士,研究方向: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