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種種原因,城鄉接合部地區會有許多留守兒童,而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又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家庭氛圍問題,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關心愛護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3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24
(一)內心敏感,抗壓能力不足
留守兒童的父母離開家鄉去往外地打工,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等長輩生活在一起。留守兒童在成長階段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愛護,內心會感到不安,情緒也較為敏感,尤其是在生活或者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更容易覺得孤立無援、脆弱敏感。面對所遇到的壓力和挫折,這些留守兒童并不具備足夠的承受能力,他們期望得到支持和安慰,但是現實卻使他們的問題往往被忽略,久而久之,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敏感,抵抗壓力的能力不夠充足。
(二)性格孤僻,環境適應力差
由于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年齡的差距會造成生活上的代溝。雖然長輩們能夠盡力照顧好留守兒童的吃穿問題,但是對于兒童成長階段的性格養成卻沒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再加上很多長輩都有溺愛孩子的習慣,對于小輩可謂是有求必應,這就更加使得留守兒童的性格發展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發展,漸漸變得孤僻不合群,不知道怎樣和陌生人接觸,更不懂得怎樣習慣并融入新的環境中。尤其是留守兒童中的女孩子,由于女生本身情感就比男生細膩,而且更加敏感多思,如果她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沒有得到及時的解答和正確的引導,那么很可能變得更加孤僻、不善交往。
(三)情緒浮躁,容易走極端
留守兒童與一起生活的祖輩之間的代溝不僅存在于生活上,還存在于日常交流上。祖輩們可能對于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缺乏經驗,不懂得如何與留守兒童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也許留守兒童一開始遇到問題時會向代理監護人尋求答案,但是如果始終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他們也就不會再向代理監護人尋求幫助了。留守兒童的情感長久受到壓抑,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會導致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浮躁,對待事情耐心不足,容易表現得煩躁不安,沖動之下很有可能用極端的方法做事情或者解決問題。
(一)父母多陪伴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是事實,但是父母的陪伴卻不一定必然會缺失。出門在外的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多回家看望留守的孩子和老人,留守兒童在寒假、暑假時也可以去往父母工作的地方,利用假期的時間與父母一起生活。即使是在無法見面的情況下,父母也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的方式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和交流,增進感情。
(二)學校多給予關愛
鑒于小學留守兒童的特殊家庭環境情況,學??梢砸园嗉墳閱挝?,建立每個班級的留守兒童檔案,檔案的內容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幾個主要內容:家庭住址、父母的務工地址、父母的聯系方式等。另外,教師可以不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電話交流,雙方溝通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在家里的生活情況等,雙方的及時溝通可以讓學校及家長更加了解留守兒童的成長狀況、遇到了哪些問題、所遇到的問題是否已經得到妥善的解決等等。
學校還可以多組織一些課余活動,給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增色添彩,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學校和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幫助留守兒童及時調整心態,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能力和信心,從而更加游刃有余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三)社會公眾多加關注
除了父母和學校以外,社會公眾也應當多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城鄉接合部的政府部門可以不定期地對學校的留守兒童進行走訪,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生活環境。加大對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力度,呼吁更多的社會公眾、公益機構等關注留守兒童這一個特殊的群體,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協作,共同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城鄉接合部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三方面的力量擰成一股勁兒,為城鄉接合部小學留守兒童創造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環境,用真誠的關愛與呵護滋養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靈。如果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那么留守兒童就是需要更多陽光、肥料的花朵,希望家庭、學校、社會公眾能夠攜手共進,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健康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穆曉睦.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手冊[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殷世東,朱明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基于皖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2).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變玲(1984.9— ),女,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心理健康。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科學規化課題《城鄉接合部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8]GHB269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