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目標,其對學生的思想和品格有著重要影響。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領域對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實現歷史教學目標。文章主要研究史料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希望給初中歷史教師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史料;初中歷史;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1-0074-01
一、鼓勵學生采集史料,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史料,是還原歷史真相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工具。通過史料,教師讓學生了解歷史最真實的一面,史料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有助于學生理解史觀。歷史教師作為歷史課程的實施者和主導者,應當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采集史料,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根據教材主題和教學重難點選擇史料,幫助學生消化重難點。教師在選擇史料的同時,需要考慮教學目標,避免史料和教學目標不符。教師應利用網絡搜尋史料,增加史料的內容,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史料。教師可以在教材官方網站中查找史料,也可以在相關歷史學習網站中選擇史料,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采集史料,通過史料的采集任務,讓學生預習知識,提高學生預習效率,加快學生融入課堂的速度。
二、小組合作研究史料,提升學生合作能力
史實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史料可以全面闡釋史實,因此,歷史教師應當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成組研討史料,促使學生發揮潛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同時,學生通過合作任務,鍛煉了其合作能力,養成了實證和理性態度。教師還需要選擇一些和歷史課程有關的史料,擴大學生信息量,培養學生判斷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史料這一媒介,設計學習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歷史學習的樂趣。教師應發揮指導作用,提供給學生一些思路,增強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深入研討史料,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同時,教師可以構建歷史情境,讓學生認識歷史現象本質,在理解的基礎上吸收知識。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設計研討任務:鴉片戰爭的影響是什么?讓學生分析史料,總結答案。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鴉片戰爭,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表現情況和小組合作成果進行評價,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史料實證素養培養。
三、解析歷史材料題,提升學生解題效率
歷史材料題,是一種基于史料的探究性問題,是高考常見題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史料閱讀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學生歷史材料題解題效率。教師應遵循史論結合原則,編制和教材內容知識有關的史料題目,讓學生邊學邊練,提高學生知識熟練度。教師需要深度研究歷史資料,選取真實的歷史資料,結合教學內容,提高問題實效性。教師應帶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傳授學生材料題解析方法,培養學生材料題解題思路,提高學生解題準確率。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冊《隋唐時期》:文宗太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每年“以板印歷日”,不用等朝廷頒下新日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教師可以提問:該情況最有可能發生在哪個朝代?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題。這個題目主要考察雕版印刷術,學生通過這一突破口,可以迅速得出答案。與此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深度挖掘教材,精心設計課程,發揮史料實證作用。教師在解析材料題目時,不僅需要解釋材料內容,還要讓學生聯想所學知識,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題,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史料實證,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和素質,對學生學習歷史有著重要影響。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可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生養成正確歷史學習習慣。初中歷史教師應鼓勵學生采集史料,開展小組合作,解析歷史材料題,幫助學生學習知識,促使學生分析史料,從而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竇連靜.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法[J].赤子,2016(3):237.
[2]聶延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9(1):60-61.
作者簡介:謝日朝(1975—),壯族,廣西南寧人,本科,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