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嬌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本人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四季》為例,從創設情境、朗讀感悟、創編詩歌、提高素養這四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教學心得,希望能對同行起到些許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設情景 朗讀感悟 創編詩歌 提高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33-02
《四季》是人教2016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學生學習了漢語拼音和識字(一)后的第四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課文共有四句話和四幅圖,每句話配有一幅圖,本首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征。整首詩歌通俗易懂,采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于學生觀察和想象。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結合本課目標及學情,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情景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在本節課中,我通過出示照片,創設出本地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其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拓展學生的思維。
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只有讓學生讀懂了課文,才能與文本進行對話,才能領悟其中的感情,從而讀好課文。
表達創編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在本課教學中,我再次給學生出示圖片,讓他們仿照課文說話,動手給圖片涂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熱愛生活、愛學習的態度。
下面以第二課時為例,我具體談談我的操作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為此次上課我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準備了兒歌《春天來》的視頻,播放這首兒歌先讓學生欣賞,然后繪聲繪色地告訴學生大自然媽媽有四個漂亮的女兒,然后出示了四幅反應本地四季特征的圖片,分別是除草的情景、馬蘭花開的情景、打場的情景和雪后的情景,讓學生欣賞圖片,說說從每張圖片中看到了什么,猜猜應該是哪個季節,從而引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并列板書。這種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四季的美麗和不同特征,從而激發他們對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二、朗讀課文,鞏固生字
通過播放兒歌視頻初步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后,老師讓孩子們復習生字,因為識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因此我們設計的識字復習教學的環節一共有兩步:1.認讀生字,記音。2.拼出生字,記形。學生很快鞏固了生字后,我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聽錄音,再次朗讀,用錄音范讀來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無形中就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通過朗讀課文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生字,同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指導朗讀,感悟美景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采取齊讀、分角色朗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四季的美。并且強調加入動作表演,讓學生到臺前表演讀,這樣的形式既有趣又生動,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學們紛紛舉手,躍躍欲試,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四、仿照說話,注重語用
說話指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孩子剛剛接觸短文,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仿照課文說話,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在讀完課文后,我分別出示了湖邊的垂柳、嬌艷的桃花、枝頭的蘋果、晶瑩的雪花四幅圖片,讓學生仿照課文說話。有了圖片作對照,學生的表達讓人喜出望外。“柳條彎彎,他對湖水說,我是春天!”“桃花朵朵,他對葉子說,我是春天!”“蘋果紅紅,他對蝴蝶說,我是秋天!”“雪花落在窗前,他說,我就是冬天!”……同學們在下面比劃著,嘗試著,然后爭前恐后說出了一個個漂亮的句子,熱情異常高漲,創編出了一段段兒歌……
除了口頭表達,本課時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用圖畫表達,我分別準備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圖片輪廓,讓學生用彩筆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涂好后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同學們拿到圖片后,用心地涂上了自己喜歡的顏色,綠綠的葉子、紅紅的太陽、金黃的果實、五顏六色的雪人……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中。
最后,我播放了《四季童謠》的視頻,同學們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了課堂。
參考文獻:
[1]范靈娟.試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J].名師在線,2018(28):13-14.
[2]李穎偉.創設情境,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OL].學周刊,2019(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