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成
【摘要】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創設有利于學生直觀思維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關鍵詞】創設 教學情境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25-01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幾種形式
1.導趣引思,創設引入新課情境
創設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矛盾和沖突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心理狀態,產生學習的迫切需要,上課伊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新課時,我設置這樣的問題:“假設一張報紙的厚度為0.1㎜,對折20次后,其厚度是多少?”開始,學生還以為只有幾厘米,但是,當我們分析出結果為0.1×220mm時,學生一片驚嘆。設置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增加了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見影,學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
2.設問導疑,創設探究新知情境
教師要善于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探究情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提升,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和諧統一。
【案例2】為了使學生鞏固掌握相切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在復習課上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已知⊙A、⊙B外切,它們的半徑分別為1cm、3cm,半徑為5cm的⊙C與⊙A、⊙B都相切,請問這樣的⊙C一共可以畫出幾個?
在此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圓的位置關系,在認識上已經具備了相切兩圓——內切與外切的兩種位置關系(圖形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主動探求圓的個數(圖形想象),顯然已經具備了條件。
問題一提出,我發現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在積極地參與,很努力地畫著,當他們畫出了兩個、三個圓時,臉上洋溢著成功后的喜悅。而那些尖子生同樣有著他們體驗的快樂,當他們把畫出的第五個、第六個圓的方法介紹給大家時,臉上寫滿了自豪和自信。
3.聯系實際,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數學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桂林兩大購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貨大樓為迎接五一,都進行促銷活動,其中微笑堂是全場物品打六折銷售;百貨大樓是實行買兩百送一百的活動,請問在標價一樣的情況下,到哪家購物更合算?這問題一出,許多學生覺得這與自己密切相關,于是都會主動地思考,然后解決問題。
4.以人為本,創設評價教育情境
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更關注人的發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評價教育情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獲得真實的成就感。
【案例4】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讓學生先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讓他們驗證,此時,有的學生用量角器量,有的學生用紙片折成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還有的學生試圖用畫圖的方法驗證,方法多樣,五花八門。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畫龍點睛,創設課堂小結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新課講解、課堂練習固然重要,但課堂小結同樣不可忽視。如果課堂小結恰到好處,可以收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講“垂直于弦的直徑”第一課時,課堂小結只有兩句話。即“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一個定理(垂徑定理),發現了一種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徑為輔助線來解有關弦的問題)”。這樣的小結耐人尋味,只須寥寥數語,就歸納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便于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二、創設教學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①創設的情境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②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目標和內容,凸現學習重點,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③創設的情境要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世界觀。
④情境創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善于發現、挖掘、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⑤創設情境的內容要科學,難易要適度,時機要恰當;要有針對性、目的性,使學生思維清晰;要考慮多樣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精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它有利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克林.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J].教育革新2005年04期
[2]羅亦根.創設課堂情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經驗點滴談[J].西江教育論叢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