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摘 要:中國的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因錯綜復雜的社會及歷史原因,近百年中國雕塑的教學體系卻繼承著法國及蘇聯的雕塑教學模式且一直延續至今。法系和蘇系的雕塑教學模式一脈相承,以寫實為主,強調人體解剖學,重視對客體的再現,而這種模式具有導向性、指向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一定的雕塑技能,但長期的導向性學習使學生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統一的雕塑塑造手法及造型風格,導致千篇一律的樣式出現,忽略了個性及創新性教育的培養等。針對以上問題,文章從中國傳統雕塑語言在教學中介入,創造新的雕塑表達形式;嚴抓雕塑基礎教學,夯實基礎等五個方面對中國高校雕塑教學改革提出幾點思考,希望能給教學中的同行們提供一點理論上的指導并運用于教學改革之中。
關鍵詞:高校;雕塑教學改革;思考
雕塑,是一門造型藝術,也可稱為雕刻,它是雕、刻、塑三種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最早的雕塑可追溯到兩萬五千年前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西方雕塑在西方傳統哲學思想“模仿說”、“再現說”等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套以寫實為主,重視客觀再現的模式,其表現形式主要以人體為主。反觀中國雕塑,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而中國雕塑藝術的全面發展是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隨著漢代佛教的傳入,佛教雕塑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高速發展,同時也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一場以佛教與陵墓為主的雕塑在中國各地走向繁榮,同時也成為了中國雕塑的兩條主要創作路線,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佛教雕塑占據了中國半部雕塑藝術史。
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文化、哲學、美學、審美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雕塑藝術也不例外,它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與西方強調寫實為主、重客觀再現相比中國的雕塑卻重裝飾、重繪畫、重線條、重超以象外、重意象、重神韻等藝術風格,這是東西方傳統雕塑在創作上的本質區別。但因錯綜復雜的外部及內部原因,中國雕塑百年前出現了斷層的現象,原因在于其五四運動前后和解放之后政府公費派出大批留學生分別赴法國和蘇聯學習西方雕塑及雕塑教學模式,并將這種教學模式延續至今。強調以寫實為主,重視客體再現的法系、蘇系雕塑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會陷入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這種培養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學生缺乏創造性,許多通過多年雕塑課學習的學生畢業之后,無法從事雕塑創作工作,所學習的知識體系與當下市場對雕塑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造成學生有業不能就,就了無法勝任,雕塑人才嚴重囤積,市場卻緊缺雕塑人才的局面,這種供求的錯位嚴重制約了雕塑專業的發展。在當前社會觀念和需求變化巨大的情況下,高校雕塑專業需要進行一場改革,通過改革來明確自身發展方向,找準位置,形成特色。在教學大綱的制定上,既要充分考慮與社會、市場接軌,同時注重學生創新創作能力及多元化、多交叉學科的培養,具體思考如下。
一、嚴抓雕塑基礎教學,夯實基礎
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雕塑專業學生由以前的一個年級一個班擴展到一個年級三四個班,一個班由之前的十來人擴招到三四十人的局面,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整體能力的下降,部分學生考前學習美術的時間較短甚至有些學生的學習時間不足半年,這些學生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學習,專業基礎薄弱,缺乏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因此,高校雕塑專業的教學改革首要要從基礎著手,嚴抓雕塑基礎教學,強化學生對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包括速寫、素描、透視等繪畫基礎的學習,同時也加強美術理論的學習,比如中西方雕塑史、美術史、解剖學等。在繪畫基礎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專業特點設置相關的人物或人體寫生課程,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人物速寫、默寫、慢寫的能力,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正確掌握人體的結構、比例、骨骼、肌肉等知識。其次,通過中西方雕塑史、美術史、解剖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對美的理解能力。
二、拓展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
當今,伴隨藝術的全球化,藝術創作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而反觀中國高校雕塑課程的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還處于多年前的思維定勢,這無法跟上現代藝術教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急需對雕塑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來迎合市場的發展。首先,除本專業學習的課程外,增加與本專業相關的交叉學科的課程內容,如景觀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工業設計、軟件運用等開拓雕塑專業學生的藝術專業領域知識。比如工業設計知識的學習。工業設計雖屬于設計類專業,看似與雕塑專業毫無聯系,但實際上工業設計中虛擬模型的制作及虛擬三維模型轉換為實物與雕塑相關聯。雕塑作品是一種以三維立體的實物展示在觀者面前,這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要擁有較強的三維空間構建能力,換句話說,雕塑實物還未制作時但虛擬的三維雕塑作品就已經出現在創作者的腦海中。這種虛擬的三維空間構建能力與工業設計中的虛擬模型的制作很類似,唯一的區別在于雕塑是將大腦中的虛擬模型通過手來塑造出來,而工業設計中的模型制作是通過軟件在電腦上展示。所以,雕塑學生對工業設計的軟件進行學習不僅能提高三維空間構建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雕塑學生通過軟件制作可以提前將虛擬的雕塑作品展現在電腦上,這樣便于雕塑方案的呈現,同時針對不足也可隨時調整方案。再如在雕塑創作課中可以將平面設計的圖形創意理念引入雕塑教學內容中,讓學生運用圖形創意方式中的置換、同構、共生、聚集、矛盾等表現方法進行雕塑創作,通過這種訓練方法來調動自己的發散性、聯想、逆向、直覺等思維形式,有助于學生們開拓創新思維,提高創作能力。
三、中國傳統雕塑語言在教學中介入,創生新的雕塑表達形式
中國傳統雕塑有三個主要特征,裝飾性、意向性、繪畫性。裝飾性,中國傳統雕塑的特征之一,在許多遺存的佛教造像、陵墓雕塑等作品中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這一特征。所謂的裝飾性指的是融化在藝術作品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和形式風格,它無法獨立于作品而單獨存在,它和雕塑作品緊密銜接在一起。所以說,裝飾性是對形式感的強調,表達了藝術家主觀上的審美追求及對客觀對象的提煉和概括。在雕塑的過程中,雕塑家面對復雜、雜亂無序的物體在塑造中采取概括的手法將對象進行幾何化、有序化處理。意象性,中國傳統雕塑中的意象性特征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象相類似。意象性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體現的是“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表達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以自然為師,而超于自然的藝術境界。所以,意象性指的是擺脫對對象的機械模仿和再現,注重對對象的內在描寫與刻畫及對象神韻的把握,把雕塑家內在的情感、精神、審美感悟等主觀因素融入客觀對象中,從而表達作者主觀意向。 繪畫性,在古代,受文人士大夫及皇宮貴族的影響,重筆墨而輕雕塑,導致繪畫的地位遠高于雕塑,并以其繪畫觀念影響著雕塑,使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在許多的古代雕塑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中國傳統雕塑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古人們經過長時期的摸索而形成的富有中國哲學思想且符合東方人審美的雕塑藝術精華,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雕塑的靈魂所在。
中國傳統雕塑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內斂、和諧、包容等特點造就了中國傳統雕塑重意境、重神韻等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將中國傳統雕塑的三個主要特征運用到雕塑教學,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將中國傳統雕塑的創作手法、表現形式等特點融入現有的西方雕塑教學模式中,這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中西方雕塑語言有個充分的認識與理解,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學生們在雕塑的創作中將東西方雕塑的精髓、技法糅合到一起,從而創生出新的雕塑藝術表現形式。
四、增加外出考察機會
從目前我國高校雕塑專業外出考察來看,除幾個美院及美術類重點院校重視外出考察學習外,普通院校很少開設這種針對性較強的外出考察,即時有也是借外出考察之名實則在外旅游,返校后應付式的對著照片畫幾幅圖而已。其實,考察課在整個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為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教師可針對課程設置及專業方向根據歷史遺跡的分布地域提前規劃好需考察的路線,主要考察對象有石窟、寺廟雕塑、博物館、古建筑、古壁畫等等,考察的目的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同現場考察緊密聯系起來,以理論來指導對現場作品的認識,并以現場作品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在考察過程中,教師可針對某件藝術作品開展現場講解,學生們也可以用專業的方式開展現場學習。其次,通過考察學習,對中國的雕塑脈絡做一個直觀全面的了解,并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及雕塑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等緊密結合起來,盡可能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第三,充分了解中國傳統雕塑的雕塑技法,通過雕塑臨摹、速寫等形式來記錄現場,并指導雕塑創作。最后,通過考察,從雕塑歷史文脈、創作手法、審美取向等方面將東西方雕塑做一個系統性對比研究,找出其共性及不同之處,提升其雕塑理論水平。
五、緊密結合市場與企業對接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和改造人的社會活動,而大學是傳播永恒知識的場所。作為一名大學雕塑教師要密切關注雕塑市場及企業動態,根據市場、企業所需積極調整課程設置及辦學思路等,不斷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為學生走向社會提前做好準備。同時,重視社會實踐課程。教師定期帶領學生參觀雕塑企業、考察雕塑市場,緊跟時代步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切實感受到目前雕塑市場走向,為畢業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強,鄭成芬,范文博.淺析雕塑語言在現代雕塑中的巧妙應用[J].設計,2014(9).
[2]仇媛媛.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教學的問題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