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認為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應涵蓋兩部分內容,一是對史實的掌握,學生具備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答題技巧,順利通過考試;二是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對新知識保持好奇心與探究欲,從而帶著問題去思考、學習,具備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以后更高階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初中歷史
一、營造活潑良好的課堂氣氛
歷史學科的教學應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培養活躍的課堂氣氛,改變以往教師在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單向溝通局面,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形成你問我答、積極討論對話的方式。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答疑時間,專門回答學生的疑問,也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就某個歷史疑問進行討論或辯論,使學生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受到啟發。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辯論會、讀書探討會、歷史情境模擬、人物扮演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模式,使教學方式多元化,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課堂的設置除了教材上的知識,引入圖片、視頻、講壇講座、戲曲等模式,圖文并茂,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細節的印象[1]。
二、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好奇心,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歷史學科是一門記錄中國與海外各國歷史人物事件、經濟、社會萬象的綜合型學科,具有豐富的趣味性與故事性,拋開枯燥的事件記敘,歷史學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使之具有情節與過程,學生了解了歷史事件中的“某個點”,會有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究事情的經過,從而由“點”串聯成“線”。初中的學生更喜歡的是生動豐富的情節描述,而不是冗長無味的平淡敘述,教師應針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學中突出細節。
三、教師的適當引導
教師首先應對歷史知識時間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教授課堂知識時,應先介紹時代背景,引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同時以考試大綱為基礎,串起歷史事件,通過列出的提綱與考試大綱詢問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發問,在引出問題后,通過引導學生通讀教材或參考文獻,教師再詳加講解,找出問題的答案,形成正反饋[2]。
帶著問題意識去學習,問題的難易程度需要合理設置、正確把握,難度要恰當、適中。初中歷史的學習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知識,應根據學生真實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合理設置,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對學生有合理的預期值,既不能高估學生設置較難的問題,因為太難的問題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挫傷主動性,也不能低估學生設置的問題太簡單,太簡單的問題對提升能力沒有太大幫助,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問題。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記錄并積極思考,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側面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分析進行培養,答復學生的問題時要注意有層次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課后的培養與實踐
課后的培養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求學生加強閱讀,查詢各類歷史資料。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閱讀,只有在閱讀了大量史料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通過查詢、討論來解決問題;二是要求學生加強對歷史刊物的閱讀與探索,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歷史知識框架,構建年代事件表,也有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框架。
從歷史細節著手,見微知著。這要求學生細心耐心,有足夠的好奇心,從歷史細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
五、結語
通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孩子學習好奇心主動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再注重課后的閱讀與實踐,在一次次問題意識的正向反饋下,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再學習,最終學生才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答案。
參考文獻:
[1]張風林,吳霞.淺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30):113.
[2]葛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35.
作者簡介:林雅寬(1989—),女,福建龍海人,中學二級歷史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