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連續性文本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文本形式,語文課程標準將其作為小學閱讀教學內容的重要文本形式之一?,F階段小學生的非連續文本閱讀方法缺失,閱讀成效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運用科學的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策略,能夠全面優化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認知能力。
關鍵詞:比較;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非連續文本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方式,自2011版新課標頒布以來,關于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指導與檢測逐漸成為教育界人士討論的熱點話題。但一直以來小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質量并不高,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不得法,同時教師也缺乏對學生這方面閱讀能力的重視。筆者展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將成為閱讀與考試的常態。在新課改全面深入的今天,教師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小學生非連續性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質量,綜合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認知能力。
一、 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特征與價值比較
從字面上來理解,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具有本質上的差異,無論是閱讀方式,還是文本內容上都具有顯著的區別。連續性文本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以文句、段落組成篇章或者整本書,提供一個完整信息的單元閱讀,閱讀時采用由左到右的直線型閱讀方法;而非連續性文本是以文字說明、表、符號、單和圖畫等信息為單位,一種或幾種信息組合而成,直觀呈現信息內容的文本形式。在連續性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夠得到較為準確的判斷和認知。在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實踐中,學生可能需要綜合考量各方面的信息,在信息匯總與統籌整合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思維能力來進行文本內容的把握。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文學作品等,一般都屬于連續性文本閱讀,在這類文本閱讀過程中,通過對技巧和情感的把握,通過對語言句式的認知,就可以獲得較為深刻的理解。而一般實用類的文本,則屬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這類文本閱讀過程中,可能還需要涉及生活經驗或者專業方面的認知。這兩類文本閱讀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同時也具備差異化的特點。作為傳統類的連續性文本閱讀,更加強調和突出學生的人文情感的培育。學生通過閱讀連續性文本,能夠達到與作者情感共鳴,能夠獲得自身的感悟,能夠進行思考與反思。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之于學生,則更加側重于學生實用類技能的掌握和夯實。比如學生通過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能夠收獲某些方面的技能。
二、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策略
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關鍵且新穎的教學內容,科學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優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認知社會、認知世界的能力?,F階段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質量不高,教師也缺乏相應的重視。為整體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成效,教師應該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
(一) 明確教學理念,豐富閱讀資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引導者,應該充分認知到這一新穎閱讀方式的概念和內涵,同時更要明確比較連續性文本閱讀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以明確的教學理念,科學全面的教學策略來開展閱讀指導,全面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水平,科學提升學生對文本多元信息的把握與分析能力。同時,學校作為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陣地,應該結合小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打造信息豐富、閱讀便捷的信息資源庫。如學校創設電子閱覽室,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積極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此外,教師作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引導者,若他們缺乏這方面的意識或者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素質,勢必會影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成效?;诖?,學校應該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通過各類研討會、系列培訓會等來著重優化師資力量。
(二) 完善課程內容,提升閱讀系統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來優化課程內容,同時緊密迎合新課改的要求,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計,確保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系統性和層次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往往安排在第三、四學段,這顯然具備一定的滯后性。結合當前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及新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事實上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一學段,然后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認知需求等來進行層次化的設計,從整體全面把握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系統科學性。如在第一、二學段進行課本目錄、插圖、簡單表格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指導教學。在第三、四學段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以明確的學段目標來指引學生。同時,教師要把握不同學段之間內容的連貫性,確保學生在提升閱讀水平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更高的閱讀目標上。
(三) 聯系學生生活,開發課程閱讀資源
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實踐中,整體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優化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應該注重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科學開發課程閱讀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利用閱讀所得來指導生活實踐,積極回歸生活實踐。相比連續性文本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具有緊密的關系。教師應該把握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特征,積極開發適合學生閱讀需求的校本閱讀教材,科學開發系統的閱讀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在商品上看到商標,這本身就是一種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四) 開展學科整合,全面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培養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學科整合,積極尋求其他教師的幫助,共同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注釋、表格等都屬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小學自然中也有很多說明解釋,語文教師注重與其他教師的協同配合,共同提高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成效。
綜上所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一種科學的閱讀方式,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明確連續性文本閱讀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區別,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全面優化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淑霞.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時代報告,2018(4):224.
[2]鐘綺方.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微課程實踐思考[J].速讀(上旬),2018(5):60.
[3]王丹.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陳朝虹,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