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優秀傳統文化更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精髓。學校又是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發揚的主陣地。深入調查了解到,當前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合體融入中確實存在很多難題。本文通過深入研究提出了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合體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融入
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這種特殊性,傳統文化要想得到更好地發揚光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
一、 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真正合體的問題及原因
(一) 教師文化素養不高,影響傳統文化教學
對于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起著傳承和傳播作用,肩負著歷史所賦予的重要責任。為當地創設濃郁傳統文化氛圍,用厚重的人文氣息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學習中感受地方優秀的獨特魅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對傳統文化有透徹地了解,并且有很強的研究傳播意識。然而調查發現,小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質卻普遍不高。腦子里裝的都是數、理、化知識,對傳統優秀文化了解很少,甚至處于脫節狀態。正是由于小學教師和傳統文化的這種生疏關系,才使得很多學校的傳統文化開展只停留在膚淺層面,難以形成系統性和規范化。
(二) 課程開發資源不力,導致傳統文化孤立
調查發現當前農村中小學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設置和教學開展形式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學校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形式過于單一,不能自然地融入到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之中。
小學老師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夠,他們關注的總是經典國學或是國粹之類,學校開設校本課程內容也都是經典詩詞、百家姓、三字經等,有的還把文明禮儀教學納入到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之中。而對于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生活風俗、鄉土人情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卻漠然視之。這就直接影響了傳統文化長期規范性地發展延續,現有的語文課程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當前很多小學校開設的地方課程都是上級教育部門強調開設的,學校活動的開展和教師的配比也只是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其結果是教師們在文化傳統知識教學中只是應付了事而已,教學時只是把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作為主科知識學習的輔助部分,缺少知識內容的精心設計和傳授的連貫性設計。
(三) 語文教學方式單一,興趣培養激發不夠
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成績的主要手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對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及其重要。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傳授不能采取一味強制灌輸式,而是要采用有一定實踐性和體驗性的方式。
可在調查中卻發現,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形式依然單一。傳統文化的教學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蘊含的歷史典故,而是要設法調動學生去調查搜集,激發他們主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進而陶冶自己美好的道德情操。可是當前傳統文化的教學融入還只局限在校園和課堂,教師根本沒有為學生提供到現實生活中發現和體驗傳統文化的空間,語文課堂上也只是本著主觀講授為主,缺少互動性地感知和實踐體會。
傳統文化就在學生身邊,應該很容易傳播,便于感受的。可是受當前社會因素影響和形色各異的外來文化的沖擊,現在學生們關注的只是網絡里描述的外面世界,而對身邊的優秀文化毫無興趣可言。傳統文化的形同虛設導致寶貴的本土資源在農村學生中黯淡無光。
二、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真正合體的主要措施
(一) 提高教師文化素養,促進傳統文化融合
小學教師對于當地傳統文化地傳承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小學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和素養多少是融入教學環節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在教學具有濃郁傳統文化色彩的《敦煌莫高窟》一課時,為增強課堂上學生對這些優秀歷史文化瑰寶的深入了解,教師就要在備課時查閱大量關于敦煌莫高窟的相關知識,并做細致深入了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以更寬泛的角度,引領學生走進美輪美奐的敦煌色彩文化之中,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合。
(二) 重視課程資源整合,擴大感染熏陶
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通常都是在校內課程中進行,當前很多學校的校本課程內容規范性不夠,課程內容五花八門朝令夕改,很多教師也為教學內容的選取而苦惱。
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則呈現出了很多當地悠久歷史文化和令人神往的風土人情,文字內容樸實生動、有趣感人,章節配圖精美炫目,這樣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校本教材會深深吸引學生們來閱讀了解,也便于教師在語文教學開展中向學生展示當地的魅力文化。教師是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主要責任人,要想讓學生們對身邊的傳統民俗、傳說和發展演變史有細致的認識了解,就需要做好功課首先自身要對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認識。
因此教師們除了創造性地挖掘開發教材資源外,還要親身走進當地的村落,通過和老鄉們攀談來了解一些語文書本上沒有描述的當地優秀風土人情,或者深入到當地民俗文化館來進行更為全面系統的了解。只有教師的頭腦里有了豐富的地方傳統文化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豐富地滲透和熏陶。
(三) 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再現傳統文化魅力
當前學校的規劃建設都很重視校園文化內涵的包裝,但是卻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化的樓廊裝飾,而缺少特色活動的開展。
如果能把當地優秀的鄉土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藝術中來,會更能深化校園文化的內涵,使學校的文化積淀更加厚重,學生會在學校整體文化氛圍的感染下,時刻體會到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久而久之就會在他們心靈深處開花結果。
三、 結語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實現真正合體,對于弘揚本土文化、深化家園情懷,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小學師資建設和課程資源開發,廣大教師要全心投入、積極滲透、大膽創新、鼓勵實踐,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實現真正合體。
參考文獻:
[1]孫小波.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8):45.
[2]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作者簡介:莊云霞,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武進區禮河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