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源于生活,整合教學資源,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有效的整合教學策略,給學生搭建生活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切身的經歷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落實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從而實現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 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82-01
語文以生活為載體,生活以語文為再現。語文課標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那么如何實現這一主要目標,切實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呢?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搭建生活平臺。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知識,收獲經驗,又能用學習的知識體系更好的服務與生活。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1.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就是以生活為載體,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進行有效的融合,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學習,這些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所見所聞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快樂地生活,從而實現陶冶情操的目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又離不開綜合實踐活動。所以我們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搭建綜合實際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綜合實踐學習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自我構建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在切身的經歷中,實現自我知識的構建。因此,整合教學資源,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了小學生實踐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面的發展。
2.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主要措施。
學生是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構筑知識體系的方法,這些都是不同的生活環境熏陶感染的結果,形成了自有的個性特征。有的學生擅長用表演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的則擅長靠歌唱來傳遞自己的切實感受,有的喜歡用言語來闡明自己的看法。教學中必須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讓個體特殊情感得到充分展示發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是關注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具體體現。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與傳統化的教學策略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更加貼合于實際情況。傳統化的教學策略更多地是偏向于應試教學,而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則更偏向于興趣教學,因此,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更好地開展興趣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教師逼迫學生去進行閱讀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出發點是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因此,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有助于教師開展針對性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語文閱讀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
下面就我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策略,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以生活為素材的教學情境,鮮活、靈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以高漲的熱情和求知欲望投身到學習中,這樣誘發學生心靈體驗,把真情實感流露出來,從而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性。
1.再現生活:“演一演”。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是借助語言文字這個載體記錄特定的生活信息,都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提煉、概括、創新。在日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我們都能看到它實際存在的現實影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提供生活情節背景下學習是最有效的,否則語文距離學生的生活則會更遠,會給語文學習帶來巨大的困難。教師通過營造特定的情境,在學生面前展示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或者是讓學生進行教材內容中某個真實場景的演繹,學生扮演文章中的某一個人物,教師給學生準備時間,讓他們自行揣度人物的性格以及如何更好地演繹這段文字,這樣不僅可以將課文的內容生動、豐滿地在學生面前進行展現,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有一些文章是紀實性文章,但是這類文章中所描寫的場景是學生日常無法接觸到的場景,如紅軍長征路,這些文章對于學生來說較為不真實,因此,在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閱讀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道具先讓學生們對場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能夠減少學生在閱讀方面的障礙,也有助于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有較為準確的理解。
2.對比生活:“憶一憶”。
嘗試、感知生活, 接近生活,與文本對比,加深理解,這樣比干巴巴地空洞說教要切實可行。小學生并沒有敏銳的對生活的感知力,因此,為了能夠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在閱讀中感知生活,并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需要教師對其做出正確的引導的。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感知課本之外的事物以及知識,學生能通過課本上的描述來引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想是閱讀的目的之一,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書本的描述來展開想象、回憶、或進行對比,這是比空洞的說教更能夠讓學生進行學習和閱讀,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絨毛小熊》的閱讀教學中,因為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心愛玩具,課文中的點點滴滴皆能喚起孩童內心的懵懂思緒,我就趁熱打鐵,全力誘導、啟發,如此孩子們便會慢慢進入回憶,將以往生活中的感性認識騰挪出來,他們無所拘束,各自暢談著自己和心愛的玩具度過的無比快樂的時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體會了語文學習中的快樂有趣。
(二)真情表白、步入生活場景
生活乃知識的海洋,生活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尋找孩子們實際生活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結合點,讓孩子們可感可知的生活場景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活性教材版本,潛移默化中我們便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和個性機會的大舞臺,通過讓他們觀察、描述、比較等方式方法步入生活場景去感悟大語文學習觀,領會了所學豐富語文知識的深刻內涵。課文教材不一定都是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親耳目睹,它們總會與小學生的認知時空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應該在教學時,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一草一木,認識生活,訪問生活,擴大視野,加深對文本理解,使呆板的文字帶有鮮活的生活氣息,頗具生命的無限活力。
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資料,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訪問調查,通過書本知識理解以及在實踐中感悟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徹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接觸電腦、電視、雜志,報刊,并從老師、同學、親朋好友、街坊鄰里身邊大量拓展收集資料等,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他們的求知欲得到了調動,他們的學習能力、知識維度也同時得到了提升和深化。
生活是最有靈性的課堂。不親近這個課堂,不投入這個課堂,又何談語文新課程改革呢?老師要注重學生實踐性培養,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來感知語文、研讀文本,切實體現全員參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斷地讓學生享受國學文化無窮魅力,真正體味讓語文閱讀教學在課堂施教當中芳華無限,彰顯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楊作棟(1978.11-)女,甘肅省會寧人,漢族,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