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梳理小學運動會開展中存在的異化現象,借鑒國外中小學運動化開展的經驗,結合學生德育教育、身心健康發展觀,提出中小學體育運動會改革路徑。
關鍵詞:身心健康 ?德育教育 ?小學體育 ?運動會
中圖分類號:G8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234-03
1 ?研究目的
學校體育運動會是體育教學的拓展和延伸,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體育新課程的實施,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近年來的學校體育運動會普遍存在競技化、成人化、少數化、單一化現象。部分學校雖在運動會的形式上有所改進,能夠增加運動會的趣味性、參與性、群體性,但卻極少從學生知識層次、年齡層次、德育教育、運動能力、身心健康特點方面進行細化設計,比賽項目設置及規則難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素質教育實踐有待提高。與此同時,在國辦發[2016]2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更是提出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堅持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堅持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四項基本原則,可見學校體育運動會改革已成為必然[1]。
2 ?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資料法梳理小學運動會開展中存在的弊端,借鑒國外中小學運動化開展的經驗,結合身心健康發展觀,提出中小學體育運動會改革路徑。
3 ?結果與分析
3.1 當前中小學學校運動會存在的弊端與改革的必要性
3.1.1 當前學校體育運動會存在的弊端
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體育競賽大多僅限于一年一度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而部分學校更是因種種原因無法正常開展,運動會也往往成為學校選拔體育尖子生的常用手段,而課外活動也僅是有名無實的自由化活動,學校體育運動會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訴求,諸多弊端也逐一表現出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以田徑項目為主體的形式,競技性強、參與面少,報名數量設限。(2)項目形式單一,偏向個人項目,集體項目少,以競技項目為主。(3)缺乏趣味性,忽略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發展。(4)組織工作單極化,缺少學生參與,不利于學生組織能力培養。(5)項目設置缺乏特色與推動作用,忽略學生德育教育功能。(6)運動會文化塑造意識不足,缺失學校特色。(7)規則設置不夠靈活,忽略學生身心發展。(8)項目分層設計思想不足,不利于各階段學生參與。(9)參賽運動員多為少數的運動精英,競技選拔目的明顯。(10)缺少家庭、學校、社會間的互動,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2]。
針對學校體育運動會的異化現象,雖有部分學校從賽制改革角度將其轉變為體育節或與時代相適應的活動,但并未從學校體育運動會本身去探討解決辦法。同時,多數學者也并未就改革后的操作與組織形式提出具體的范式。而大多數學校則保持傳統的運動會形式,并未對運動會進行改善。小學體育運動會從項目設置方面來看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競技與趣味相結合的意識不足,對于趣味性項目和競技項目的設置比重與形式把握不夠,沒有利用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轉變。
3.1.2 學校體育運動會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及國家層面的教學改革要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給學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順應人才發展趨勢的同時,創新學校運動會模塊及形式已成為必然。當前大多學校運動會多停留在競技項目上,對于素質教育、學生身心特點的思考較少。在比賽項目及規則的設置上,大多一味模仿,缺乏深度思考,群體性項目開發不足。新時代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逐漸提高,運動會需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將素質教育實踐于運動會中。學校運動會在參與面方面,基本都是少數人參與,多數人圍觀的局面,比賽形式及內容單一,對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引導不足。雖然近幾年大部分小學都在朝趣味性的體育節發展,但對于低年級與高年級的運動項目設置及年級互動性還缺乏思考,沒有從學生成長階段的心理、身體發育特點入手,學校運動會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運動觀。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低年級對于運動項目的娛樂性、趣味性要求較高、具有個性特點的高年級學生又對項目有一定的運動性、競技性訴求,這就要求設置運動會形式及內容時應主動進行分層設計。而大多數學校的運動會并沒有考慮學生的訴求,模仿照搬中學的形式較為普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的意識。其次,國內的學校體育運動會缺乏與家庭與社會的聯動,忽略家庭是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課堂,素質教育的延伸性與后續性不足,多形成應付任務式的運動會。基于種種問題的接踵而至,對學校體育運動會不得不進行反思,其不應是少數體育尖子生的運動會,更不應是校隊的選拔“工具”,也不應是家庭、社會作為看客的運動會,其為多數學生服務的宗旨不能變,因此小學體育運動會的改革是任重而又迫切的。
綜合小學體育運動會改革的必然性主要有四點:(1)素質教育與新的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對運動會模式的審視性思考;(2)學校體育運動會異化現象嚴重、項目單調、參與面窄、“全員型”項目創新不足問題;(3)過重的競技體育文化制約著“弱體育”生的參與欲望,剝奪了其自我展示的權利;(4)體育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運動會也是體育教育的一部分,缺少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
3.2 國外小學運動會開展經驗借鑒
國外小學開展運動會中,玩是第一位,團體或者家庭一起上,基本都是群體參加,比起競技性,更看重趣味性和創造性,比賽基本在草地上進行。
英國小學生運動會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平行,學生穿學校統一的運動服。大多數學校,三年級以下的重在參與,不進行比賽。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有比賽和名次,但沒有個人名次。全校各個年級學生隨機分成4個組(紅、黃、藍、綠),成績記錄在各自的組內,學期結束時,得分高的組會有獎勵,也就是每人發一塊巧克力。在分組上比較人性化,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將被安排到同一組中。在運動會中并沒有傳統的田徑項目,都是趣味項目,但都是在傳統項目上改良的,既有趣味性又有競技性。如將標槍設計成擲飛機比賽,將平衡木設計成搬運游戲。在項目設計上同時也融入了生活技能及常識,例如在草地上模仿消防員快速出警滅火,同時還增加家庭趣味比賽。其宗旨都是培養運動興趣,引導積極正確的生活方式。
美國小學運動會設計有類奧運會的入場儀式環節,各代表隊自主設計出場形式。參賽以班級為單位,代課老師帶領,按照奧運模式傳遞體育競精神。比賽基本在草地進行。在比賽項目上融入競技因素同時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在服裝上顏色統一。家長基本以義工的形式參與。在運動會環節中也設計了老師、學生、家長齊上陣的拔河比賽。比賽項目按區域輪流進行,項目類似于拔河,踩氣球,吹泡泡,丟沙包,充氣城堡,水槍大戰,滾輪胎,搬盒子等等,游戲材料都來源于生活或者家長志愿者的捐助,游戲組織者都是家長志愿者。在低年級與高年級間也會設計交流環節,增加高年級的登場環節,就如NBA球員登場一樣,球迷歡呼加油。同時高年級學生也會起到一個示范作用,調動低年級的運動參與興趣。運動會的宗旨就是是玩,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
日本的小學運動會基本在每年的10月份舉行。運動會一般分為兩支隊伍,紅隊與白隊,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按人數對半分,通過帽子的顏色來區別,各自還有各自的隊旗。周末開展,方便家庭成員加入。各年級都有團體操表演,沒有個人項目比賽,基本是團體的形式進行,體現團結與團隊精神。在活動開展中,有身體缺陷的學生也會在老師和同學的陪伴下快樂地進行。運動結束后,學生負責清掃垃圾整理器材。在運動會開始前一周,家長們會收到來自學校設計的彩色節目單,標注孩子們的出場順序、時間、年級、比賽區域,觀眾席位置,甚至每個學生的出場地時間、拿什么器材都標注清楚,工作細致入微。
加拿大的小學運動會與英國有點類似,也是分為四個方隊(紅、黃、藍、綠),但每個方隊分若干組,一般每組都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各有一個孩子。四個方隊各出一組組成一個參賽單位。服裝只要顏色差不多便可。項目也是集體項目為主,每個孩子都可以參加到每一個項目中去,并以趣味性為主,同時兼顧競技性,充滿樂趣。所有項目充分體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老師只是輔助角色。每個項目由高年級學生組織,比如宣讀規則、現場監督指導、評分記錄等工作。大孩子會對小孩子進行指導和鼓勵,參加完比賽的會為別的孩子加油。評分時各隊的加油聲及合作精神也是參考指標,并不一定成績最出色的成績最好。運動會不僅僅是在校學生參加,還請家長和家里的其他小朋友參加,也專門為他們設計了參賽項目,參加完運動會的每一個小朋友,無論勝與否,都可以領到一個緩帶興高采烈的回家。
綜合來看,國外的小學運動會基本都是趣味性的集體項目,其在傳統項目上進行修改,設計成游戲的形式。低年級基本不涉及競技性,只有高年級會有一些競技因素融入。在家庭參與形式上,主要是家長、老師、學生的互動游戲,或者家長作為志愿者參與服務。在比賽場地上都選擇安全性高的草地進行。在項目設計用意上都緊緊圍繞著德育教育:培養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在人際交流上,設計與家人、與老師、與不同年級學生互動的活動。在組織方面,讓高年級的學生適當融入進來,培養其責任感,給低年級學生做一個良好的示范。
3.3 身心健康發展視域下的小學體育運動會改革路徑
小學運動會有別于中學運動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時的身心差異較大。籠統的項目設置不利于不同層級、年齡的學生參與,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小學生身體各器官、各系統的發育還不成熟,中樞神經系統容易興奮,反應比較迅速,靈活性好,但是容易出現疲勞,心肺功能能力不足,肌肉力量較為薄弱等情況,因此在設計運動項目時多考慮容易、易開展的游戲性的趣味活動。不同年級項目設置上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期差異,如一年級學生對新事物比較敏感,玩耍中學到的知識要比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重要。同時對新環境比較拘束,需要一個適應階段。二年級學生心理逐漸穩定,思維活躍,出現競爭意識,產生集體榮譽感。三年級開始表現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初步懂得趨利弊害,推崇有力量的英雄。四年級屬于難以引導時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塑造性格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易受傷的年齡。五、六年級競爭意識增強,可以自己組織團體活動,敬佩優秀同學。因此在設計小學生運動會時需分層考慮,針對不同年級設置運動項目,并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進行適當改良,項目主要以娛樂性為主,宗旨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在項目設計上,隨著年齡的增加,趣味性降低,競技性升高。相反,越低年齡的學生其參與的項目英趣味性越強,競技性越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加入組織管理中,培養其責任感,項目以集體項目為主,適當開展單項比賽培養其個性。在設計項目時要遵循全員性、健身性、教育性、體驗性、技能性、競技性、復合性、創造性的特點,設計以學生為主。項目設置突出集體項目、運動與趣味項目結合、重視學生身心發展、重視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培養[3]。獎勵形式以精神獎勵為主,適當物質獎勵,以集體獎為主,突出集體榮譽感。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當前的小學運動會開展主要存在競技化、成人化、少數化、單一化的現象。部分學校雖對運動會形式進行改善,以趣味運動會、體育節的形式開展,但并沒有針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差異,分層設計運動項目。對于三位一體的教育并沒有落實到體育中,良好的體育行為與意識也是需要家庭及社會參與的。在運動會氛圍營造上,缺少低年級與高年級的互動,運動會組織、裁判活動缺少學生的參與。小學運動會改革需要遵循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視角進行分層設計與改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設計運動項目時不僅要平衡趣味性與競技性比重,還要有效的融入德育教育。學校運動會應該讓它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會應該使學生在和諧、平等、友愛、快樂、健康的運動環境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和情感愉悅,培養堅強品質、合作與競爭意識、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
4.2 建議
小學運動會改革需要從項目設計理念、項目設置維度、項目設置主體三方面考慮。做到健康第一,從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融入德育教育,分層設計各年齡階段的運動項目,同時增加家庭、學校、社會,低年級與高年級間的互動,融匯各學科知識及生活技能于項目中,從身與心雙層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意志品質。鼓勵學生加入運動會的組織與裁判工作,體驗責任與規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原則守紀律的人。對于場地資源不足的學校,可以建立區域共享合作模式,運用PPP模式擺脫場地資源限制開展運動會。遵循“以人為本、淡化競技、展現個性”的學校體育宗旨開展運動會。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5/t20160507_242349.html.
[2] 錢文龍.中小學體育運動會改革之我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4(22):59-60.
[3] 宋鑫.小學“全員型”運動會創新設計[D].山東聊城大學,20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