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洪娜
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使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教學設計為移動學習提供了便利性。文章分析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設計的可行性,依據微課程學習的特點,提出微課程設計原則,探索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設計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程學習效果。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微課程;設計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以手繪效果圖課程為例”(CQGJ17130B) 研究成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作為一種新的媒介,正在漸漸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為了適應“微時代”發展要求,探究新型學習方式,以知識點為主題,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程資源設計是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
一、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設計的可行性
微信是當下最為流行和受歡迎的社交軟件之一,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能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更多的便利。可以說,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渠道,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交流方式,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課程的設計模式探索,使之成為教學課堂的補充,能增加教學的互動性,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設計是探索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有效運用,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便利工具。
(一)微信具有普及性強的特點,為微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有利前提
當前,微信是大學生滿意度和接受度較高的社交軟件,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微信平臺中的一個部分,也被大學生廣泛使用。龐大的用戶數量使得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中有更大的覆蓋面,可以為微課程教學的開展提供有利前提。
(二)微信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為微課程的設計提供了便利性
微信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他們使用微信進行交流信息,通過微信獲得有效信息。運用微信進行教學模式的設計,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利用微信新媒介獲取與教學相關的課程知識,為微課程的設計提供了便利性。
(三)微信為大學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微課程學習提供了平臺保障
大學生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并安裝微信APP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有效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微課程學習。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微課程學習,大學生可以更直接地獲取知識,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課程。
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學習的特點
通過微信進行微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得課程知識。這種新型學習方式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互動性以及趣味性,使其在輕松的氛圍中汲取知識。相比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學習方式具有四個特點。
(一)學習的靈活性
大學生在數字化的環境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課程學習,使學習不再受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的約束,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微課程在知識內容的設置上以知識點為核心,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自由靈活。與之相比,傳統的課堂學習活動都是在固定的場所和固定的時間中進行的,學習形式單一,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使學習效果不理想。微課程學習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課程資源的學習,滿足了大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在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進行適時的微信群交流,能夠使學習的效果達到最佳。
(二)內容的片段化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把學習穿插到零碎片段中,在課余時間里進行學習。微課程的學習內容一般被分為若干個微小的學習片段,其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如一篇推文、一個短視頻、一個H5頁面甚至是一個詞條等。雖然微課程中的學習片段是相互獨立的,但內容卻銜接緊湊,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邏輯清晰,可進行動態重組。盡管微課程的內容片段化,但可以解決課程相關的問題。大學生通過微課程可以掌握片段化的學習內容,解決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三)需求的個性化
在微課程的學習中,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和現實條件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學習場所,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自主選擇課程進行內容學習,制定學習進度。通過微信平臺與老師進行交流互動,進行信息的反饋,能使微課程的學習內容更適合大學生的特征,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四)界面的簡潔化
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微課程的學習,根據屏幕大小、分辨率等方面,依據手機UI界面設計原則及標準的要求,微課程界面的設計功能模塊應完整化,布局合理,界面設計應清晰簡潔,以滿足大學生的學習習慣。
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設計原則
(一)內容組塊化原則
為了能夠使大學生快速、方便地獲取知識,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設計應“短、小、精、悍”。具體來說,“短”指微課程設計的時間短,一般控制在10分鐘。“小”指微課程設計的選題小,一般針對一個知識點展開。“精”指微課程設計及制作精良。“悍”指微課程設計的效果震撼。所以,微課程的學習內容設置上微型化、片段化,將學習內容以知識點為單位進行內容組塊化,一個知識點組成一個組塊,組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內在關聯性。
(二)靈活多元化原則
微課程的設計應該體現靈活多元化原則,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應體現多樣化。我們應通過分析學習內容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從圖文類、語音類、視頻類中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呈現形式,同時提供多種格式以滿足不同的移動終端的需要。
(三)及時更新原則
微課程要不斷地更新,進行及時的補充,才能使數字化課程資源更加完善。在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會更大,會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微課程的設計應該體現及時更新原則,不斷對其補充與創新。
四、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設計模式
當前,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學習已經成為大學生課程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延展的方式。自微課程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提出了各種教學模式。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的設計模式主要包括前期準備、設計開發、實施過程和評價反饋四個階段。
(一)前期準備
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教學需要的環境要素有:智能手機、微信APP、移動網絡連接。這就要求在進行微課程前期準備階段過程中必須滿足以上要素,創設教學環境,以此順利開展教學。首先,教師本人應進入微信官網,填寫個人信息,注冊一個微信公眾號,而學生可以通過搜索賬號或者掃描二維碼來關注該公眾號。微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制作時,要明確教學目標,清晰教學設計思路,細化教學內容,利用微課程內容組塊化原則,將微課程內容微型化、片段化,并以任務模塊的形式進行內容單元的學習。在微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體現教學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條理清晰,并使用特殊的符號或圖形進行標注。在微課程教學呈現方式上要體現靈活多元化原則,增強微課程學習的樂趣,排除干擾因素,強化課程的交流互動。對教學課程相關的素材、視頻要及時上傳,在存儲過程中注意兼顧內容的格式、分辨率大小問題,使大學生的微課程的學習更加便捷。
(二)設計開發
“微時代”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增多。微課程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開發階段包括視頻拍攝、后期剪輯以及課件制作三個階段。因此,教師在微課程設計中要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視頻拍攝以及利用各種視頻軟件和音頻處理軟件進行微課程后期處理。在對教學內容的制作中,字體大小的設置要依據各類手機的屏幕大小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色彩的搭配要遵循色彩配色規律,使畫面清晰、簡潔。另外,在對微課程進行錄制的過程中,錄制環境要安靜,光線要好,并通過后期特效技術進行后期加工,使微課程的設計更加生動。
(三)實施過程
教師要將已制作好的微課程上傳到微信公眾平臺,由于微信平臺對于上傳文件的大小進行了限制,目前只能上傳小于20M的微課程資源。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創建多個微信群,便于交流互動。根據微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的講解,教師可通過微信群針對重難點發布學習任務,進行關鍵信息的提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微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在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可通過微信群詢問教師和其他同學。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統計學生的疑問,以便進一步明確課程的重難點。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課程資源進行獨立探究,與同學相互討論,完善自我知識構建,以此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大學生通過師生交流、同學間的交流加強了合作意識。微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而學生成為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在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如觀看學生的互動記錄、學習記錄等。相較于傳統課堂,微課程可以更好地讓教師了解每個學生學習的參與情況,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四)評價反饋
當前,微信公眾平臺可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學生在平臺上的數據,教師可以進行消息分析、用戶分析、圖文分析,以便發現微課程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地對微課程相關內容進行調整,為微課程的完善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榮華.微信平臺支持下的高職院校混合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D].河南師范大學,2016.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3]劉興紅,徐良珊,張軍翔,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設計與開發[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8(2).
[4]屈娜.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4.
作者單位:
重慶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