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君
摘 要: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從這個角度說,美育與美術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給學生滲透美育,從而培養小學生理解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給小學生灌輸美育觀,要讓學生具有美育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感知教材中存在的美,繼而帶領學生在活動中欣賞美,在生活中發現美,并且最終能在具體的實踐中創造美。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育;美育觀
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曾經說過:“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于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美,在于以藝術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于培養藝術上的美的創造力。”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美育,可謂奠定了他們一生正確理解美、欣賞美的基礎。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這種美的教育,就是在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們發現美、感悟美、欣賞美并創造美的能力。這與小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美術教學要對學生進行美育,要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一致并吻合的。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滲透美育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教師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自身要具有科學的美育觀
所謂美育,就是指審美教育,還可以被稱為美感教育。在我國的教育理念中,學校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為人素養。不論在哪一個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都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審美教育[1]。也就是說要教會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這也正吻合了一個人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
然而很多教師都會人為地將美術教育和美育分割開來,從而把美術課程變成了單純的美術技能課,在課堂上只是進行單一的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而缺乏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感受的教育。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其實,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美術作為一項藝術,它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審美性和情感性。一幅美術作品不僅要具有審美性,而且還要具有獲得這種審美性的情感。也就是說欣賞者要能通過藝術作品感知到作者熔鑄于其中的更深層的情感。因此,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自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具有科學的美育觀。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既要重視美術教學的技巧性、審美性,也要重視作品中的情感性,要清晰地認識到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在注重技巧的同時也注重對美的發現和領悟。若忽略其中的一種,就有可能導致本該豐富活潑的教學過程變得機械、枯燥。更為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學生喪失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從而喪失了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美術教育的宗旨。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擁有科學的“美育”觀是極為重要的。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的美
美術教材中,美是無所不在的,教師要充分地發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讓學生從教材中感知美[2]。換句話說,“讀”教材是很重要的,要讓學生“讀”懂教材中美的所在。
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下冊第十二課《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教材,然后引領學生去體會各種不同顏色的對比搭配會產生什么不同的效果。通過幾幅圖的對比,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顏色搭配的規律和重要性,從而促使學生明白如何進行搭配才能讓顏色更和諧、更完美。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便利,將教材直觀地搬到屏幕上。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課《走進大自然》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觀展示在屏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欣賞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從而快速感知到自然風光所呈現出來的形態美以及動態美,從而促進學生對美有著獨自的見解和欣賞,進而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感知美,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我們進行課堂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將知識運用與生活中,從而有效地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美術課堂上對審美的培養和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美[3]。我們都知道,生活中不缺少美,有的時候往往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藝術源于生活,美術作為藝術的一項自然也離不開生活,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好生活這部教科書,善于開發其中的美術素材,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學小學美術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課《玩泥巴》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家觀察自己擁有的彩泥,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后仔細觀察自己家中所喜愛物品的顏色、形狀等等,最后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和喜歡這個物品的原因與同學進行交流。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學生們的表述可以起到相互啟發的作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彩泥試著捏出喜歡物品的樣子。從而教會學生怎樣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怎樣用自己的手創造出生活的美。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教會了學生創造美的技巧,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欣賞美。
再如,在進行二年級下冊第六課《花兒朵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仔細去觀察校園里的各種花朵,讓學生熟知各種花的名稱、顏色、味道和形狀,然后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花的種類,同時還要說出喜歡的原因,并由此引申到對生活中各種花草植物的觀察和描述,從而促進學生對生活仔細觀察。最后,再由教師引領著將這些花草呈現在學生的美術習作中,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審美創作。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活動中的美
美術教學離不開具體的活動,而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如果不能在活動中發現美、欣賞美,那么活動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美,并學會欣賞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加深對美的概念,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美的興趣和欲望[4]。
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注重多樣性和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在上課以前設計一些相關的小游戲來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上課熱情。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神奇的瓦楞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在小組之間進行折紙游戲,通過游戲帶動整個課堂的輕松氛圍,進而啟發學生對折紙方法的領會。
再比如,同是《花兒朵朵》這一節課,教師在帶領學生對花進行細致的觀察后,還可以帶領學生用花草做各種飾品,如花冠、手環等等,通過這種手工制作,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也感悟到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生活的道理,從而再次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五、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美
當學生體驗過了發現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創造美。這必然要在一定的審美趣味之上,只有具有一定的審美趣味,學生才可能在實踐生活中創造美,從而有效地實現美術學科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賀卡》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做賀卡的實踐活動,教會學生如何去構思賀卡的圖畫美和具體的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市場上的賀卡范本,和學生一起探討什么樣的賀卡是最受喜歡的,哪些顏色適合出現在賀卡上,如何做出更有新意的賀卡等等。然后將大家的意見綜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審美的理解和賞析。最后帶領學生進行賀卡的制作,從而促進學生想象力的開發和創造力的提升。在多次這樣的創作實踐中,學生們感知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興趣都會得到提升,自然想象力和審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再如,進行六年級下冊第十七課和第十八課《頭飾和帽子》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帶引學生去搜集一些做頭飾和帽子的素材,如羽毛、亮片、碎布、花邊、扣子等等。然后將所有的素材聚集到一起,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構思來選取自己所需的素材。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欣賞一些頭飾和帽子的范本,從布局和審美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熏陶,讓他們感受到范本所呈現出來的美感,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從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出發,注重挖掘小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和美術欣賞能力。同時,教師要注重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一個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機會,要引導小學生將生活中的美與課堂中的美相結合,讓他們更深刻地懂得“美”是源于生活,并要回歸于生活的藝術修養,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讓小學美術課堂的美育之花開得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張珍.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7(48):186.
[2]王璐.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探析[J].情感讀本,2017(14):6.
[3]楊樺.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09.
[4]左玲.審美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初探[J].中華少年,2017(29):190.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