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實施新課改,為課堂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對于小學教學而言,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已成為焦點。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現象,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教學實效性;教學情境;合作學習;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撲面而來,使數學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鴉雀無聲的課堂變成了暢所欲言的樂園,課堂學習氣氛異常活躍。但在熱鬧和自主的背后,也隱藏著一些形式性和低效性的現象。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性?教學實效性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或者說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效果。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教學環境。創設情境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用生活現實和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進而推動下一步的學習。
1.情景創設貼近生活實際
貼近生活的情景富有時代氣息,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內容,從兒童生活經驗和心理特征出發,用兒童眼光去尋找那些現實,有趣與兒童生活皆密切相關的素材,有區別地創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利用新穎有趣的童話故事,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等創設情境;而對高年級學生就要安排一些聯系兒童生活實際的、含有數學事實和數學素材的情境,盡量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這樣學生就能精神飽滿,思維活躍。
2.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內在需求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教師創設的情境只有關注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與沖動。煥發數學課堂的生命力情境創設不僅應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成為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內在需求”,有效的情境創設能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數學思考,有利于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認知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把這種矛盾和沖突恰當的展示在學生面前,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就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就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3.情境創設重在啟迪思維
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教學情境呈現的是提出問題的背景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的知識經驗之間聯系。隨著學生學習生活的深入、年級增高,更需要從數學內部創設情境引入,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要發揮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逐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既要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又要具有數學思維的含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更要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意識,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數學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準確地把握合作學習契機
合作學習,它不僅有利于兒童的認知,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與集體榮譽感,要恰當地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合作學習應該出現在:①學生獨立思考困難時;②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生分歧時;③解決問題需要思考諸多因素時;④遇到開放性比較強的問題時。
2.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合作學習能夠激勵學生的共同提高,但也必須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否則勢必會造成一些后進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跟從。長此以往,反而會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有悖于合作學習的初衷。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于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這樣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這樣合作的效率才會提高,學生才真正在合作與交流中受益。
3.教師適時指導
合作交流時教師的指導與調控是很重要的,因為合作過程中,情況變化莫測,倘若這是教師不能及時轉變角色溶入到討論中,就會導致“華而不實”低效合作場面。所以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教師要參與并做好指導。例如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模型、圖片等,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中進行合作學習。
三、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和成效,更要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評價形式應具有民主性和多樣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去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令學生如沐春風、心馳神往。評價方法應具有客觀性和針對性。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的學生客觀情況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對于優等生,教師可直接給予鼓勵,避免安于現狀。對于中等生,教師的評價要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產生積極向上的愿望。對于學困生,教師的評價要努力尋找閃光點,使他們打消自卑、恐懼心理,激發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評價語言應具有激勵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的課堂評價就要善于用激勵性策略,根據評價對象做出不同側重的具有激勵作用的評價,使學生從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肯于動腦,不斷學習,勇于實踐,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