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邱謹 房冬梅
【摘 要】目的:分析鎖定鋼板在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治療中的運用價值。方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實施治療的40例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視為研究對象,以任意編號的方式劃入常規組與試驗組(n=29)。常規組患者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鎖定鋼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優良率及自主生活能力評分。結果:試驗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96.55%,常規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79.31%,數據間差值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進食、如廁、床椅轉移及平地行走分數均低于實驗組患者,兩組間數據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鎖定鋼板在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治療期間使用,患者癥狀恢復的優良率較高,且能夠提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鎖定鋼板;老年骨質疏松骨折;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近年來老齡化社會問題越發嚴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常規多采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但是整體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產生較大影響[1]。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方式下,能夠發揮骨折端固定效果,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為了深入研究鎖定鋼板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文章將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實施治療的58例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結合分組比較的結果進行論述,且將內容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實施治療的58例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視為研究對象,以任意編號的方式劃入常規組與試驗組(n=29)。常規組男女數量占比為15:14,年齡范圍在61-84歲之間,均值為(65.61±3.51)歲。試驗組男女數量占比為15:14,年齡范圍在61-85歲之間,均值為(65.59±3.54)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距,可以分組實施對照研究(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4mg唑來膦酸融入1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治療每隔3周用藥1次,持續治療。
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鎖定鋼板治療,沙灘椅體位,全身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經胸大肌和三角肌間隙為手術入路,骨折位置暴露。清除骨折斷端碎骨塊、血塊等,骨折位置牽引復位。克氏針對骨折位置固定,鎖定鋼板放在肱骨近端大結節下5~10mm和結節間溝后外側約5 mm之間。C型臂X線機下觀察鎖定鋼板的位置和骨折位置的復位情況。明確患者復位情況后,鎖定鋼板固定處理,關閉手術切口。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優良率,優則表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加強,良表示患者癥狀改善,自主生活能力輕微受限;可表示癥狀恢復,生活能力受限較大;差則表示患者癥狀未見改善或者持續加重[3]。采用BI指數(barthel index,巴塞爾指數)比較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分數在0-10分之間,分數越高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越強[4]。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0展開數據的統計學計算,計量資料應用t值予以檢測,x2為計數資料檢測工具,在p值<0.05的情況下,則認定為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癥狀恢復優良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96.55%,常規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79.31%,數據間差值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試驗組與常規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常規組患者進食、如廁、床椅轉移及平地行走分數均低于實驗組患者,兩組間數據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骨折,具有穩定性強,把持性較好等特征,不容易發生螺釘松動的問題。
本次數據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96.55%,常規組患者癥狀恢復優良率為79.31%,患者癥狀改善的優良率相對較高。同時常規組患者進食、如廁、床椅轉移及平地行走分數均低于實驗組患者,兩組間數據比較的結果證實了鎖定鋼板治療的效果,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
綜合上述內容,鎖定鋼板在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治療期間使用,患者癥狀恢復的優良率較高,且能夠提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陳林,馬一平,王慶豐,等.微創技術結合鎖定鋼板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骨傷,2018,31(12):1119-1123.
呂軍.鎖定鋼板結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評價[J].大醫生,2017,2(10):40-41.
張偉.鎖定鋼板結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0):83-84.
胡超.鎖定鋼板結合MIPO技術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應用價值[J].雙足與保健,2017,26(2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