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是在特殊的環境下發展的,21世紀初,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大股東所掌握的非流通股本很多,小股東掌握的流通股本較少,且流通股本購入成本高,非流通股買股的成本普遍非常低,有的甚至是免費所得。2005年,我國實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市場上不再有非流通股,稱為限售股。相對于之前非流通股的無法交易,限售股可以在市場上賣出,為防止控股股東股東套現出逃,一般要求上市后兩到三年才可以有限制的賣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種類繁多,流通性相對歐美國家較差,國有股比例總體占絕對優勢,上市大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公眾股股權高度分散,國有大股東所有者缺位。公司控股股東轉移公司資產的手法也變得更加隱蔽和多樣,控股股東掏空上市的違規現象依舊存在。本文將首先闡述控股股東行為問題進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其次通過簡析案例,列舉了部分現今控股股東 “掏空”行為的方式,給予投資者警示,使其能夠識別出那些風險系數高的公司。于此同時,本文還針對遏制控股股東掏空行為對監管者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控股股東;關聯交易;控制權;股權結構
一、緒論
我國經濟發展路線比較特殊,資本主義市場企業“一股獨大”的現象十分常見。目前的股權結構,導致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日漸加劇。大股東為了獲得自身利益,往往利用自己的經營權和控制權的優勢,采取多種手段侵害中小股東權益。Johnson,laporta 和 Shleifer 在 2000 年首次提出掏空這個概念,又稱為“隧道行為”和“利益輸送”。用來描述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通過侵占或轉移上市公司資產從而自己獲益的行為,且指出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都存在這種現象。
(1)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企業也伴隨著經濟蓬勃發展成長迅速,發展快速的經濟與改革開放前的制度和觀念之間的差異逐漸變大。鑒于中國具有特有的國情與經濟環境,我國企業的股權結構多為控制權集中的模式,少數大股東和控股股東對企業擁有絕對話語權,“一股獨大”的現象十分普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轉移資產的動機也比較強,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隨處可見。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對其進行監管,對大股東掏空行為的懲罰不夠嚴厲,導致大股東掏空想象屢見不鮮。當前,尋求上市公司資產被轉移、侵犯小股東利益等問題的解決辦法迫在眉睫。
2.研究意義
本文以樂視網的案例為基礎進行研究,研究中發現并總結除了大股東的一些掏空手段,比如虛假出資、關聯交易、資產重組、虛報業績取得再融資資格、大股東私自挪用定向募集資金、優質子公司賤賣等,隨著監管力度的變大,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方式也更加隱蔽。上市公司被掏空之后,不僅損害了企業中小股東的權益,而且企業的績效和償債能力也會大幅度減弱,優質的子公司也可能會被賤賣,甚至上市公司也會被迫退市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購。這不單是企業的損失,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損失。 所以對于大股東掏空行為研究十分必要。
(2)文獻綜述
1.國外文獻綜述
Wurgler(2000)通過研究發現資本市場配置效率的下降是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危害的最直接的表現,這種掏空行為不僅損害了投融資環境,也使得資本市場變得不穩定。一般大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大于自己的現金流權時,大股東轉移上市公司資源的動機就會增強(Bebchuck,Kraakman 和 Triantis,2000)。頻繁的轉移上市公司資產對上市公司來說是致命的,當大股東在上市公司中股權比例變大時,很多大股東就會利用權利給自己謀取利益,但是當大股東擁有的股權達到一個限度,擁有對上市公司的絕對話語權后,大股東掏空的傾向就會變弱,而是選擇和企業共進退,即“壕溝效應”和“利益協同效應”。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在認識到企業法人同時行使經營權時存在巨大的問題后,提出了分離所有權與管理權的解決辦法,即委托代理理論。其定義是企業主在保留剩余索取權的同時應當轉讓實際經營與管理的業務權。委托代理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委托代理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存在一方面是產業更加細分,人才的利用效能更高,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生產。在合理代理關系中,代理人更好的利用專業知識獲取報酬,委托人使其利益最大化。達到了互利共贏的效果。但在不合理的代理關系中,沒有有效制度制約的代理人可能會損害委托人的利益。
2.國內文獻綜述
對于大股東掏空的問題的研究,國內學者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股權集中是除了英國和美國之外的世界各國公司股權結構普遍存在的現象,大股東之間互相持股或者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權結構,實現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不過我國較少使用交叉持股和金字塔結構,股權集中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股權越集中,大股東利用自身控制權謀求私利越方便,在兩權分離的市場中侵占行為更普遍。在我國,外部監管和內部制衡力量對占款行為有明顯的制約作用,但在較強的外部監管力度和內部制衡力量下,受財務約束的大股東進行對上市公司對掏空行為依然屢見不鮮 (鄭國堅等,2014)。隨著監管力度對加強和相關法律的不斷完善,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更加隱蔽和多樣。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擁有的股權越多,話語權越大時,大股東經常通過關聯方購銷、高額的高管薪酬為自己謀取私利。黃志忠等(2009)發現,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使得中小股東對資本市場的信心不足,這依然是嚴重制約我國資本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大股東之所以可以輕而易舉的侵占屬于中小股東的利益,根源還是我國相關法律法律不夠完善,大股東違法成本低,懲罰不夠嚴厲,投資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李增泉等 (2004) 提出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與其所持有的股權比例成正比,但是當股權持有比率達到一定高度后,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產的概率反而會降低。
3.文獻述評
當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大股東掏空行為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是大多研究關注度在于在掏空行為中出于不利地位的中小股東,而對掏空方(控股股東)的關注度相對較少,而且在對策方面,沒有站在中小股東的立場上提出比較具體的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及建議,通常情況下僅是從一些靜態結構特征與理論層面上進行分析。中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即使是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股權集中化的股權結構在我國企業中普遍存在。我國經濟正在轉型期,資本市場不像英美那么發達,監管制度也尚不完善,雖然相關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出臺,但是從以上學者的研究報告可以看出,關于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的法律法規還需要繼續完善。雖然大股東擁有企業的控制權,所占股權比重大,比例但是從數量上來看,中小股東還是股市的主力軍,他們往往是散股的持有者,沒有話語權,更沒有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權利,這樣一來就導致很多大股東忽視中小股東的利益。目前我國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隱蔽和多樣,這意味著會計師事務所必須提高自己的審計質量來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樂視的案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列舉了一部分控股股東掏空的方式,并對此提出了建議,希望對該現象對遏制有所幫助。
二、控股股東掏空案例分析
2011年樂視網上市,那個時候,賈躍亭是董事會主席兼CEO,他擁有將近42%的股份,是絕對的第一大控股股東。當時樂視的股價節節上升。問題的關鍵在于股價節節上升的同時,賈躍亭的股份卻持續下降。到2015年的時候,從42%已經下降到35%左右。對于這些在高位減持股票的資金的去向,賈躍亭給出的解釋是:因為當時樂視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在外面很難借到錢。通過減持小部分的股票,將其資金以無息貸款的方式借給樂視網。與此同時,賈躍亭的姐姐也同樣的進行高位減持。但結果就是這些錢消失的無影無蹤,一直到2017年11月份,賈躍亭最后公開表示,無力履行無息貸款借給上市公司的承諾。除此之外,賈躍亭還進行了股權質押,將自己手中的股權作抵押品貸款,樂視網上市7年,賈躍亭一共辦了34筆股權質押,把自己的全部股權都質押出去(質押比例達到99.53%)。然后質押后,樂視的資金危機就爆發了。賈躍亭的股權全部遭到凍結,且股價節節下跌,由中小股東買單。
樂視網其實只是賈躍亭龐大樂視集團的一個部分。他還有很多的關聯公司,從2015年開始,上市公司樂視網就不斷地從各個關聯公司去大量地采購和銷售。根據當時的財報超過50%都是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的行為可以導致多筆資金的賬面流失。關聯雙方在通過運作(如行政力量介入)后,可以通過關聯交易來轉移利潤。其行為包括但不限于質押擔保,關聯購銷,資金挪用。在這些關聯交易中,樂視網一反常態,付錢很爽快,但是收錢收得很慢。這時候應收賬款增加了上百億。而這些錢進了賈躍亭自家的自留地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把現金流比作一個企業的血液的話,2015年開始,賈躍亭就用上市公司樂視網,在其它地方進行輸血。賈躍亭動用“高位減持,關聯交易,股權質押 ”,把上市公司樂視網掏成空心。 究其原因很簡單,在樂視中他是大股東,可是在上市公司里,他只擁有不到一半的股權。每從上市公司里掏空1元,轉到自己手中,實際上相當于盈利0.5元。對于關聯交易,我們要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制定全面的法律法規;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執法力度;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素質,從而適當控制關聯交易的規模。在這個案例里,賈躍亭利用自己的經營權和控制權占用和轉移了上市公司的財產,侵蝕了中小股東的利益。這就是典型的控股股東掏空。
除了案例中的掏空方式,還有企業通過虛假出資,股利支付,資產重組等行為掏空上市公司。大股東虛假出資是指上市公司在設立或增資配股的過程中,大股東名義上認繳的資產與實際交割的資產不符。即實際上并未從大股東的相關賬戶轉移至上市企業賬戶。這一作假行為發生后,在沒有交付實際資產的情況下,卻通過出具假出資憑證等運作手段獲取了公司的股權。這樣的舞弊行為的存在,不僅僅消耗了企業的信用成本,還影響了企業的戰略制動與管理,從而造成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侵害。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使基本面良好甚至出眾的現實需求下,通過配置企業內部資產的行為。具體違規操作中,企業通過增發或尋求銀行貸款的手段,在融到一定數額的資本后,股東直接轉讓上市公司現金流,或更改資金的用途。一旦資金消耗殆盡,上市公司也就成為了一具空殼。
三、大股東掏空行為對策研究
(1)完善信息披露
加強信息披露,股權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開始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東也逐漸開始關注大宗交易平臺股票價格的變動,資本市場的股票和權益開始呈正相關,在一定程度了對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起到了一些作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公眾公司真實、準確、全面、及時地披露相關信息,以保障股東知情權。能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約束公眾公司和有關人員的行為。有效的信息披露以及公眾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充分的溝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促進公司加強內控制度建設,能夠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
(2)加強法制建設,加大違規成本
我國目前在經濟方面法律法規還是不夠健全,有待加強。關聯方交易和關聯方擔保沒有及時對廣大投資者公布,當面臨大股東減持的時候也沒有及時公布。并且絕大多數擔保是因為個別高管和大股東的私利致使上市公司瀕臨退市的危險。由于中小股東股份很少,不了解企業的內部信息,中小股東沒有合適的渠道去了解真實的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所以作出錯誤的判斷,結果就是很多中小股東被套牢。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更為明確的針對于大股東減持、關聯方交易和大股東掏空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只有有法可依,才能有法必依。
(3)優化股權結構
恰當的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會有效的遏制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產的情況,而且獨立董事占所有董事比例的高低與控股股東侵占資產事件的概率成反比變動,在優化股權結構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股權分散,降低控股比例,變絕對控股為相對控股,可增強股權的流動性。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開展股權收購活動,實現股權的有進有退,適度引入職工股份,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相捆綁,實施產權置換。
(4)保護中小股東利益
在我們國家,中小股東特別被動,他們往往只能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公告和媒體報道等聚到了解到一個公司怎么樣,對于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也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的等待接受損失。所以,有關部門應當為中小股東建立相應的維權渠道,比如中小股東之中選舉出幾位代表。一旦上市公司遇到一些和各位股東切身利益有關系的事情,中小股東得有分辨的機會,此外,應當降低中小股東的訴訟成本并且提升中小股東的維權意識。
(5)加強內外部監督
上市公告司每年必須要通過年審,會計師事務所為被審單位出具審計報告。通過每年的年審有助于幫助上市公司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信度,外部審計有利于抑制控股股東侵占和轉移上市公司資產,降低挪用公款的風險等優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股東利用擔保對上市公司進行掏空的行為。同外部審計一樣,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內部審計產生的前提,確定各個受托責任者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也是內部審計的主要任務。內部審計通過查明各責任者是否完成了應負經濟責任的各項指標 (諸如利潤、產值、品種、質量等),這些指標是否真實可靠,有無不利于國家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的短期行為等。尤其注意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在財務收支審計的基礎上進行效益審計,可以針對性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工作。
四、結論
本文運用貨幣金融學、經濟學及相關知識,并結合國內外理論和案例對大股東行為問題進行了研究和總結。以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概括分析了掏空及掏空行為,并結合“樂視網”和“賢成”案例分析總結一些大股東掏空上市行為的方式,比如虛假出資、關聯交易、資產重組、虛報業績取得再融資資格、大股東私自挪用定向募集資金、優質子公司賤賣等,以便于投資者和中小股東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分辨出大股東掏空風險大的公司,從而避開風險。從此之外,還對掏空行為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可以從完善信息披露;加強法制建設、加大違規成本;優化股權結構;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加強內外部監督等方面遏制大股東掏空行為。
參考文獻
[1]Bebchuk,Lucian Aye,Reinier Kraakman,George Triantis Stock Pyramids.Cross-ownership and Dual Class Equity: the Mechanisms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 Flow Rights [D].NBER Working Paper,1999
[2]Denis D K,McConnell J J.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38(1):1-36
[3]Riyanto Y E,Toolsema L A.Tunneling and propping: A justification for pyramidal ownership[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8.32(10):2178-2187
[4]Watts R L,Zimmerman J L.Agency problems,auditing,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3
[5]World Bank.Doing Business in China[R].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Group,2008
[6]陳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6):76-78
[7]段云,王福勝,王正位.多個大股東控制下的董事會結構模型研究[J].預測,2011(1):24-29
[8]潘林,盛強.終極產權、法治水平與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5(18):
[9]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8(9):64-72
[10]賀建剛,孫錚,李增泉.難以抑制的控股股東行為[J].會計研究,2010(3):20-27
[11]侯曉紅,李琦,羅煒.大股東占款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關系研究[J].會計研究,2008(6):77-84
[12]黃志忠,周煒,謝文麗.大股東減持股份的動因:理論和證據[J]經濟評論,,2009(6):67-73
[13]洪金明,徐玉德,李亞茹.信息披露質量、控股股東資金占用與審計師選擇—來自深圳市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11(2):107-112
[14]賀建剛,魏明海,劉峰.利益輸送、媒體監督與公司治理:五糧液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8(10):141-164
[15]賈明,張喆,萬迪昉.股改方案、代理成本與大股東解禁股出售[J].管理世界,2009(9):148-165
[16]馬德林.大股東掏空與高管隱性收益關系實證研究—基于 2003~2005 年上市公司經驗數據[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0):11-13
作者簡介:趙文萍 (1997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省朔州市,職務/現職: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