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寧 楊達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基礎教育中的關鍵一環。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的學科必備技能,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優秀文化的不斷滲透與良好素質的培養。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祖輩們留給我們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寶粹需要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繼承、傳播和發展。如何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本文試圖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求傳統文化能夠更為全面的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研究? ?傳統文化滲透? ?課堂教育? ?策略研究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傳統文化教育情況描寫與分析
(一)目前的小學教育狀況是大范圍內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都是教授小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而這些知識多數也是為了提高學生們將來的應試考試成績。[1]
(二)語文教育中的聽、說、讀、寫等的學科必備技能是指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等。現階段我們廣大的小學教師的教學目標是把學生的應試考試成績提高到父母、學校滿意的程度,而幾乎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知識訴求。
(三)此外,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主要集中于指定的語文教材中的指定古文(幾乎都是經典作家的經典文言作品)教育。此種古文教育包括對古文中陌生字詞的認識、句子的現代漢語翻譯、古文的經典段落背誦、古文的全篇背誦、古文的默寫等。在小學語文老師的課堂要求下,同學們為了快速達到記誦的目的,只能通過不斷朗讀,掌握熟記復述的內容。小學生的語文教育的特點是在教授知識的基礎上能發展學生的特性,使其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目前的傳統文化的滲透和教育都是教學要枯燥單一,缺乏生動有趣之美的簡單、機械化記憶。
(四)另外,在課堂教育相對枯燥的形式下,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還來自于熟悉、學習、理解、背誦、掌握一些簡單而容易記住的唐詩宋詞,對于一些較為復雜卻又同樣經典的古詩詞卻鮮有教授。目前的傳統文化的小學課堂教學,其目的和結果都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初步了解和記憶,對于更深一層的文化積累和行為表達存在巨大盲區或幾乎沒有涉及到。極大多數教學工作者的任務是完成教學課程,甚至可能有些老師因為個人原因而草草應對教學工作,在語文課堂上根本沒有重視到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養的培養。老師的個人行為導致了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明顯不夠深入。
(五)當然還包括一些不被教學任務重視的層面。學生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不能緊密聯系到一起,課堂上學到的傳統文化在實際生活中不被運用,甚至是相互背離的情景時有出現。
在上述這些現況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幾乎大多數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學生在小學階段就無法足夠多且有效的理解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那如何才能要求學生從小學階段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的繼承和傳播、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呢?
二、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校園里的讀詩、品詩活動讓現代人在上下幾千年的傳統坐標中,找到精神歸宿。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任何一種現代文明,都必須從傳統中吸取營養才能獲得長足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來源。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行動指南,離不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在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更好的教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讓更多的學子享受更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在更多的時間里、在更寬闊的自由空間里中自主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小學階段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對塑造人生的作用在于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孝順父母、知道踏踏實實做人的意義所在。任何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的傳統文化教學任務,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熱愛經典國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從未被耕耘的心靈破土發芽,生生不息的成長。現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明顯是局限于某一篇文章,著眼于某一篇文章的某些句子,而客觀的忽視了傳統教育本身。小學語文教學的思維范疇更大,廣度更高,只有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傳統文化中的國學經典是符合現代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的,對國學經典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小學生在未來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塑造優秀的品格。
三、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舉措
(一)加強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觀的情感體驗的引導
學校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范作用,而小學的辦學方向也要不斷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觀點,幫助小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觀要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首先,要讓學生們體驗吃苦耐勞的過程,對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差的情況有一個全面的改觀。要使得學生之間善于團結與協作,培養必要的應對生活的精神素養和能力,鍛煉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因此學校一方面努力推進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程、走進課堂,在校園內營造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良
好風氣。[2]
學校要組織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特點的中華傳統美德教材,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一個相對合理的地位;還可以經常播放古曲、古樂,把古代先賢的語錄貼在校園里,把傳統教育寓于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之中;要整合團隊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團隊活動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結合,開展小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
(二)加強小學教學過程中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鍛煉
1.搜集春聯。小學老師們可布置讓學生在寒假搜集春聯的作業,在到開學后,讓學生們展示、交流搜集到的各種各樣的對聯,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還可要求學生對這些春聯分類,讓學生對春聯有了新鮮感,讓他們覺得有收獲,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語言的魅力、思想的魅力。還可以要求學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順口溜、歇后語、俗語等。
2.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讓學生和家長一齊在闔家團圓的日子里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還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都可以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實踐體驗,了解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
3.引導了解、閱讀我國的傳統典籍。通過課堂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們掌握較為基礎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和學生家長共同努力讓學生了解更多我國傳統的文化典籍。
參考文獻:
[1]孟丹.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
[2]徐玉萍.淺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
(作者單位:舒蘭市天德鄉慶豐學校;作者簡介:李瑞寧,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