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姚舒晨 姚堯
摘 要:知識產權轉化已成為我國軍民深度融合建設的重要引擎。目前,在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研究中,其轉化路徑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總結了美國、日本、俄羅斯及以色列等四個國家知識產權轉化的主要路徑,并對中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創新路徑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創新路徑
一、引言
在我國的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軍民融合”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轉化問題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工作重點,更應該得到廣泛的關注。目前,我國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轉化率不足2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投資浪費的同時,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而轉化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起步較晚,轉化路徑較單一。因此,研究典型國家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借鑒其優秀經驗,為我國軍民融合背景下的知識產權轉化提供創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外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研究現狀
1.美國“軍民一體化”發展模式
美國作為軍事強國,擁有世界先進的軍事技術,國防知識產權管理與法律制度建設卓有成效。美國也是最早實行知識產權制度的國家之一。知識產權的分類明確、邊界清晰;知識產權轉化管理體系十分健全;在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有十分詳盡的規定。其成熟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模式對我國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目前,國內學者認為美國推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設立管理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組織機構。吳昊(2013)提出《1993年國防部授權法案》指定成立的國防部技術轉移辦公室,促進了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陳金濤,李亞文(2014)研究了國會、總統科技政策局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高級決策機構對統一布籌軍民一體化發展的作用。徐小奇、錢振勤(2015)從多個方面分析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的軍民融合式科技創新模式的基本特征,探索其軍民融合科技發展創新路徑。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提供制度支持。呂景舜,戴陽利(2014)提出了《國防部國內技術轉讓條例》促進了國防和民用科技的資源共享,推動了科學技術在軍民領域的相互轉移。吳昊(2013)指出《國防技術轉軌、再投資和過渡法》、《1998年國防授權法》、《技術轉移商業方案》等法律法規推動了美國的軍用技術轉民用的進程。
(3)積極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杜蘭英,陳鑫(2011)指出美國政府通過委托民間企業管理國家實驗室,為民間企業提供經費等措施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宋文文(2018)提出美國通過簡化軍民兩用技術采辦流程,推動設備數據等基礎設施共享,開展多項科研活動等措施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發展。
2.日本“以民掩軍”發展模式
日本是幾種軍民融合發展模式中唯一一個先發展民企,再利用民企開展軍品科研項目來帶動軍工企業的發展的國家。這種模式的發展關鍵在于軍用技術和產品對民用企業極大程度的開放,以及政府對企業的大力支持,這正是目前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所欠缺的。因此,研究日本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可以為我國提供一定的創新思路。
目前,國內學者認為日本推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成立民間軍工中介組織。金一南(2018)指出日本成立了兵器工業會等中介組織,作為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梁,促進了雙方的合作。
(2)建立完善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保障體系。彭中文(2017)分析了日本政府的多項優惠政策,例如對軍品產值占總產值10%以上的企業提供優惠,實行“傾斜減稅”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免除可達6%[1]。趙澄謀,姬鵬宏(2015)等學者指出日本政府對實現大規模生產有困難的軍品科研項目提供財政補貼,避免了因費用缺少而陷入研發困境的可能。范肇臻(2014)則從財政補貼、貸款優惠、稅收優惠三個方面全面地分析了日本的政府經濟資助政策。
(3)加大對民企的科研投入力度。郭萍(2012)認為日本加大對民企的科研投入力度,進一步鞏固了民企的技術優勢。陶春(2015)等提出日本通過頒布法律消除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防等建設的障礙。韓茹(2017)指出日本政府出臺了關于國防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出資支持民間企業科研活動。
3.俄羅斯“先軍后民”發展模式
俄羅斯和以色列都是利用軍企促進經濟發展的國家,但是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蘇聯對國防投入巨大,有堅實的軍事基礎。所以俄羅斯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主要集中于如何利用軍方的科研潛力發展民用技術或軍民兩用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對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有一定的啟發。
目前,國內學者認為俄羅斯推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力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魏岳江(2014)指出普京上任后通過改革軍事工業,支持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陳金濤(2014)分析了俄羅斯政府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對俄羅斯軍工企業結構改革、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杜蘭英(2011)分析了前蘇聯時期,軍用技術不能有效地轉為民用所造成的一系列損失,對比了俄羅斯目前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的重要性。
(2)成立推動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領導機構。金一南(2014)指出,俄羅斯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事務主要由總統集中控制;同時,具有民間性質的俄羅斯國防企業聯盟作為軍工企業同政府接觸的橋梁,在俄羅斯的軍民融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李亞文(2014)指出俄羅斯設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兼具決策和落實決策的能力,對推動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做出重大貢獻。
(3)出口軍民兩用技術,發揮知識產權的經濟效益,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劉潔,張慧軍(2005)指出到上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有100多家企業通過與與外國合作來獲取盈利或推動自身的技術創新。陳鑫(2011)指出俄羅斯在對于關系到軍事力量,例如衛星系統、實時導航系統、人工智能系統、新型火藥等軍民兩用技術,在與其他國家保持密切合作的同時,采取嚴格控制出口的措施來保持本國技術的先進性。
4.以色列“以軍帶民”發展模式
由于以色列國土狹小,資源困乏。惡劣的地理條件和緊張的安全環境,促使以色列國防工業的大力發展,在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過程中,也一直是軍方為主導,利用軍企專利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總體來說,其特殊的地理政治環境催生了以色列“以軍帶民”的模式,且以色列是踐行這一模式比較成功的國家,具有一定代表性。
目前,國內學者認為以色列推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設立投資激勵政策,激勵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發展。彭中文等(2017)指出以色列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諸如《資本投資鼓勵法》《工業研發鼓勵法》等,鼓勵企業積極增加研發投入,政府也可以投入一定費用資助研發或者降低技術開發的風險。
(2)重視軍工企業的軍民結合。王延飛(2005)指出以色列軍工企業重視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依據自身一流的工業基礎,推動了國防相關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了水平一流的國防工業體系。王新苗、吳旺延(2013)指出,以色列把一部分軍工企業轉為民營企業,并對軍工企業開發生產民用產品提供支持,加強了軍民結合的程度。
(3)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為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張國,馮華(2018)指出由于以色列的國內資源匱乏,安全形勢惡劣,以色列用政府撥款形式與私人投資者共建風險投資基金,由私人投資者運作。
三、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研究現狀
對于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背景,國內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馮媛(2016),梅術文,朱南茜(2018)認為“十二五”規劃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而知識產權轉化作為軍民融合戰略實施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極大關注。姜魯鳴(2018)進一步指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2]。
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國內學者對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成果給予了肯定。我國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基地。馮靜(2018)指出以四川綿陽和西安作為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的代表,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3]。李強(2017)詳細說明了西安及綿陽在促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中所做的努力,綿陽依托優秀的研究機構,推進軍轉民,民參軍,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西安則主要鼓勵軍民融合產業的創新,并對優秀企業進行表彰,旨在為其他企業起到示范作用[4]。何培育(2015)指出通過大型項目的實施,使軍工領域的先進技術得到了推廣,極大提高了專利的申請數量[5]。張于喆等(2018)通過分析2013-2018軍民融合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發現,其總體的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增強,償債能力趨于穩定[6]。
我國許多學者也提出了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中存在的問題。朱克毓等(2015)認為目前的定密與解密制度存在定密從嚴,解密從延的缺陷,使國防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無法發揮;我國現行法律中對國防專利的定義和歸屬不明確。曹德斌,張繼東(2016)肯定了人才對知識產權轉化的作用,但也指出知識產權轉化人才較為缺乏。張近樂(2010)指出軍工單位缺乏對知識產權市場化的認識,只單純的追求知識產權的數量,忽略其商業價值,導致軍工單位無法發揮其技術優勢[7]。楊少鮮等(2014)認為,知識產權轉化缺乏平臺,在技術創新方面,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缺乏交流與合作,雙方的優勢得不到整合[8]。何培育(2015)指出由于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比普通專利轉化更復雜,對服務機構的要求更高,但目前國內缺乏此類專業的中介或服務機構,無法滿足知識產權轉化的需要。
目前,國內學者認為我國推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在知識產權研發方面,實行積極的人才培養模式。姜魯鳴(2017)指出,目前我國已有118所高水平大學與軍隊簽約招收國防生,累計招收10余萬的國防專業人才。馮媛(2016)認為應按照國家“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項目建設的要求,培養國防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促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發展。
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為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應用提供指導。梅術文、朱南茜(2018)指出,國務院出臺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明晰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任務和舉措,加強了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管理和有效運用[9]。馮媛(2016)認為應進一步完善《國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專門的《國防知識產權法》、《國防知識產權交易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國防知識產權的各方面進行詳細規定,為知識產權轉化提供法律指導,加強知識產權的轉化力度。這些文件和法律確定了知識產權轉化的地位,并為其具體實施提供了相關指導意見。
在知識產權轉化方面,許多學者表達了資金支持對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重要性。姜魯鳴(2018)認為要完善有關知識產權轉化的優惠政策,例如為促進軍民融合提供經費保障,完善補償與激勵政策,提高知識產權轉化的盈利能力。田富強(2018)運用實證研究發現建立軍民知識產權融合的激勵與競爭耦合機制,可以激發軍民知識產權轉化的積極性。設立激勵軍用或民用知識產權研發主體在最佳收益期轉化的資助基金,也對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具有積極作用[10]。
四、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研究評述
上文提到的五個國家在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方面都有設立的管理機構,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等對轉化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做了規定。通過比較上述五個國家的轉化模式發現,美國是這五個國家中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模式最為成熟的國家,擁有完整的知識產權轉化管理體系和成熟的法律制度。日本是唯一一個先發展民企,再以民帶軍的國家,民間軍工中介組織較為發達,使政府和企業之間更好的溝通。以色列和俄羅斯都是先發展軍企,再由軍帶民,但由于所處環境不同,以色列發展出了由私人投資者運作的風險投資基金,為知識產權的轉化創新提供穩定的支持,這也極大規避了政治風險,值得借鑒。俄羅斯的知識產權轉化路徑側重于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依靠其龐大的軍事基礎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中國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起步較晚,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軍用技術的解密制度較為落后,且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知識產權轉化的發展潛力巨大。
可見,國內學者針對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已經做了大量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存在著不足之處。
一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的研究較為缺乏。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著手進行軍民融合背景下的知識產權轉化。但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研究較少。
二是缺乏主要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對各個國家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進行比較,有助于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總結共同經驗。目前,已有一些學者進行國家間的比較研究,但研究尚不全面,因此可以把未來的研究重點放在國家間的比較上。
五、中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創新路徑的思考
目前,國內學者對以美國、俄羅斯、日本、以色列為典型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都有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并公開發表了大量的高質量期刊。通過借鑒美國、日本、俄羅斯、以色列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優秀經驗,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1.知識產權研發創新方面
(1)尊重軍民融合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戰略的地位。嚴格遵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大力推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逐步建立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體系”等思想指導。按照《國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方案》提出的國防知識產權戰略目標,從宏觀層面規劃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轉化工作,保障知識產權轉化的進行。
(2)可以引進相關高質量知識產權進行再研發。將引進的高質量產權轉化為符合企業與市場需求的知識產權,這樣不僅能降低知識產權研發的成本,還能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知識產權的再升級。
(3)重視知識產權研發階段的信息檢索與分析。知識產權研發階段離不開信息的搜集與分析,通過對某技術領域專利信息的檢索與分析,能充分了解該技術領域專利方向的不足之處,對研發對象進行準確定位,保證其創新性和商業價值。同時信息的大量輸入也可以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為技術創新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2.知識產權轉化創新方面
知識產權作為技術要素的投入,必須配合人才、資本等要素的投入才能實現真正的經濟價值,因此促進知識產權的轉化,必須增強知識產權的資源整合能力。
(1)建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考核及促進機制。建立以軍民融合成功比率、軍轉民率、民參軍率、軍兼民率等指標為核心的知識產權軍民深度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知識產權軍兼民與軍轉民比例紅線。
(2)建設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信息共享平臺。提高雙方對數據資料、科技文獻以及高科技設備的共享,促進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轉化。
(3)建立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目前我國對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尚不規范,各單位缺乏統一的價值評估機制,不利于形成公平的交易市場。應建立以權利人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篩選出經濟價值高的專利技術為目標的價值評估體系。并在相關平臺上進行推廣,推動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市場化進程。
(4)讓研發人才參與到知識產權轉化的過程中。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發和轉化分屬不同的機構,給知識產權轉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可以對知識產權研發人員進行知識產權轉化的相關培訓,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研發人員的專業素養,讓這部分人才參與到知識產權的轉化過程中,最大程度發揮知識產權的專業價值和商業價值。
3.產權維護方面
(1)增強對國防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目前國內有的軍工企業使用知識產權但拒絕支付專利費,而由于軍工產權的保密性,被侵權方難以取得證據,且法院缺乏受理國防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職能。因此要加強國防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增加法院的相關職能,完善侵權訴訟程序。
(2)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管理機構包括企業內部的管理機構和社會上的代理機構,這些機構幾乎貫穿與知識產權轉化的全過程,可以在各個環節提供相應服務,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些管理機構,對知識產權轉化各個階段的漏洞或問題加以修補或解決,從而提高知識產權轉化的效率。
六、總結與展望
本文以美國、日本、俄羅斯、以色列和中國的知識產權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五個國家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路徑。發現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政治環境的影響,各個國家的知識產權轉化路徑都帶有各自的特色,最后,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為我國軍民深度融合知識產權轉化創新提供新的路徑。
隨著我國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的不斷發展,各項法律文件得以規范,解密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得到統一,軍用民用技術可以在線上線下平臺進行信息交流,信息透明化也會促使交易更加公平。未來可在本文研究基礎上,為我國的軍民融合知識產權轉化提供新思路,提高知識產權的轉化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中文、韓茹.軍民融合驅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國際鏡鑒與政策選擇[J].改革,2017(09):27-37
[2]姜魯鳴.新時代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論綱[J].改革,2018(03):24-34
[3]馮靜、顧雪松、韓立巖.我國軍民融合示范區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3):146-154
[4]李強、余吉安.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與示范效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02):10-13
[5]何培育.新常態下國防專利轉化的現實瓶頸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2):105-109
[6]張于喆、周振、石昱馨.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形勢和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09):37-42+54
[7]張近樂、楊云霞.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轉化和應用的策略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1):145-148
[8]楊少鮮、皮成功、賈小漫.基于C-K理論的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07):84-88
[9]梅術文、朱南茜.基于軍民融合的專利運營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06):984-990
[10]田富強.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硬科技知識產權軍兼民機制[J].情報雜志,2018,37(04):62-68.
[11]李潭.軍民融合企業知識產權協同管理結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2):119-124
[12]董新凱.國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中的幾個重要關系[J].學術論壇,2015.38(9):53-59
[13]張雯、牟曦媛、王席.“一帶一路”建設中陜西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8.31(06):93-99
[14]鄧凱.“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陜西高校科技創新環境優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8.31(06):86-92
作者簡介:
張雯(1983--)女,陜西西安人,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區域經濟發展。
姚舒晨(1996--)女,陜西西安人,西安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投融資與風險管理;
姚堯(1997--)女,陜西西安人,美國大學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