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利用各種方式對學生展開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培養。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根據課程內容要求,教授學生各種作文技巧,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語言技能,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本文首先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重點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策略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語文作文方面的指導,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作文教學活動,改變學生對作文的學習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進行作文學習,了解各種作文技巧,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積累各種知識,并通過不斷的練習進行靈活運用,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
1.在語文課程中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聯系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進行對學生的作文教學,就是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對語言知識的構建和運用,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將作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在課堂上一味的要求學生進行對各種知識技巧的背誦,完全忽略了對學生生活的教育指導,使得學生沒有深入的理解生活,無法有效的吸收各種生活素材,導致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沒有足夠的生活積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作文效果。
2.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閱讀部分的指導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對學生的作文教學,就不能忽視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只有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夠得到足夠的知識素材,才能夠有效的理解各種語言的運用技巧,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關心學生的閱讀情況,只是讓學生對教材課文進行一些簡單的閱讀,沒有深入的進行閱讀指導,使得學生的積累不夠,在習作過程中不知道如何進行寫作,或者詞不達意,這樣也間接影響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策略探究
1.結合語文教學內容,開展生活化的作文指導
小學生的作文教學需要加強對生活的重視,生活是我們的作文源泉,沒有足夠的生活,作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進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也需要注重對學生的生活化作文指導,結合語文教材內容,積極進行對學生作文技巧的指導,讓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各種素材,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程語文園地二的習作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成長”為主題,讓學生在聯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情,與父母、與老師、與伙伴等方面的交際互動,教師可以選取幾個方面進行聯系,讓學生產生對生活的重視,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將自己在成長中的各種想法進行充分的表達。
2.設置語文課程問題,激發學生的作文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需要,設置各種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作文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程中關于《蝙蝠和雷達》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組織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并提問學生:“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聯系呢?”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進行思考,然后組織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進行寫作,如魚和船,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展開對生活的聯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促使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拓展,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課內課外的閱讀,單純的教材閱讀不足以滿足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只有學生通過不斷的課外閱讀,才能夠擁有足夠豐富的語言知識,能夠對各種作文的手法進行掌握,從而更好的將好詞、好句進行寫作運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一些課外讀物,如《三國演義》、《伊索寓言》、《讀者》等讀物,讓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對生活的觀察和分析,利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寫作,并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積累,讓學生可以有足夠的知識基礎進行表達運用,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琦.試論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 (01)
[2]趙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 (08)
[3]孫元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