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寧
摘要: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已經成為小學教學順應新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思維意義重大。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本文就針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理念創新進行全面分析,為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創新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
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思想感悟能力以及情感體驗能力,因此,在小學教育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在致力于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改革,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多元化,讓小學語文教學真正的符合學生小學階段的成長,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
一、改革教學理念
生本理念是基于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教學理念,旨在實現以學生為課堂中心,通過引導而非指令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其學習激情,積極與教師合作推動整個教學過程朝著“更輕松、更和諧、更人性化”的方向不斷前進。秉持“人本教學”理念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在生本理念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能夠以尊重學生的學習思想自由為基礎控制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采取像情境教學法、合作教學法、興趣教學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打造高效課堂,構建“學習共同體”
1.打造高效課堂,
在新時期的創新教育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教師應當提升自身的課堂掌控能力和教學協調能力,做好課堂教學的“掌舵者”,協調教學管理和環境開放兩項基本工作,如此一來,才能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上保障課堂教學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當下,教師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第二,掌握語文的關鍵性教學難關;
第三,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
第四,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思想。
2.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
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其主要目的就是強調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以及共生共長,進而產生共生效應,推動課堂教學朝著“更有效、更科學、更和諧”的方向不斷發展。
具體來說,“學習共同體”主要分為以下三重含義:
第一,生生交流無障礙,關系非常和諧,自己能夠主動親近同學,而同學也樂于幫助自己解決學習困難。
第二,生生合作有默契,大家都朝著一個目標奮勇前進,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一起解決,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寶貴精神。
第三,生生互促互進,共同積累知識,增長見聞,促進學習的和諧有序發展。
三、推進學生體驗式學習模式建立——以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為例
1.還原詩歌場景,增強情感體驗
首先,教師由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例如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隱等)引出我國古代光輝燦爛的詩詞文化,可以通過多媒體還原詩歌場景,給予學生較好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增強其詩歌情景體驗;其次,教師結合詩歌內容,通過分析作者的創作手法表現某種精神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人文體驗。例如詩仙李白的名作——《望廬山瀑布》一詩中作者通過夸張的寫作手法展示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美,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以此詩歌為引,能夠升華學生的道德觀,培養其愛國之情。
2.深入解讀詩詞歌賦,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以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為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前兩句相互照應,表示農民伯伯在農田干活時的艱辛和不容易,但急轉而下的后兩句則以問句的形式直接表現了作者對人們不珍惜糧食的擔憂和無奈。由作者的情感體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既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學識,還能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元日》《乞巧》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部詩詞作品為例,三首詩看似相互獨立其實內在關系十分明顯,即《元日》指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春節,《乞巧》指的是七夕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說的是重陽節的事情,三首詩分別指代了三個傳統節日,也表現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生細細讀來頗有趣味,有利于提升其文化學習興趣和感知能力。
四、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信息化設備逐漸成為現代教育必不可少的輔助型工具,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推進創新教育,教師可以發揮信息化媒體在教育中的作用,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具時代化。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一共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教學過程中通過感官學習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時,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只是從一個側面介紹了晏殊特殊而高超的外交才能,但是學生對于歷史上晏子本人的理解依然是具有一定的神秘感,針對于歷史上的晏殊究竟是一個什么人呢?學生自己其實也非常好奇。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可采用分組合作學習法,讓每個組通過百度、搜狗查找晏殊的個人資料,同時結合晏子使楚的故事,了解其在中國歷史的重要作用和事跡,從而豐富其文化知識。
五、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
小學教學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更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因此,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創新教育中,教師積極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出發,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基本上都是以讀寫為核心,這樣教師可以合理的為學生安排若干個學習主題,如:周一讀故事,周二讀三字經,周三讀動畫書,周四讀動漫,周五寫一寫生活的所感所看所想等等。這樣在學生學習完后,讓學生根據學習為教師講故事,或者是以生活類學習素材為例,教師可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小動物”(培養學生的愛心);“我們應如何多做好人好事”(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是哪些可愛的人,帶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樣的培養方式,既符合學生年齡段的要求,在效果上也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結束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小學階段創新教育的實施已經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它不僅能夠讓學生增加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改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思維及創新能力,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分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提供了相關建議,希望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創新以及對促進小學語文水平提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趙雨晨.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淺析[J].小學生(下旬刊), 2017(4):87
[2]王青山.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以教法變革促進創新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174.
[3]徐海志.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探索[J].才智,2018(13):181.
[4]白翠平.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祖國,2017(20):219.
[5]李仙榮.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有效應用研究[J].好家長,2017(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