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武
摘要:農民創業培訓能夠引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農民創業培訓起步早、經驗成熟。剖析這些國家農民創業培訓的發展概況,從培訓主體、管理體制、培訓方式、財政政策四個維度對這些國家農民創業培訓進行比較,借鑒這些國家農民創業培訓發展的成功經驗,從培訓的主體、目標、內容、方式、經費等方面改革我國農民創業培訓,有利于推動其科學發展。
關鍵詞:農民創業培訓;比較;啟示
農民創業培訓,是培訓新型農民創業知識、創業精神以及創業能力的實踐活動,它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城鄉發展。但是,我國農民創業培訓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相對而言,法國、美國、日本、韓國(以下簡稱“四國”)等國家農民創業培訓起步早、相對成熟。選取這些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農民創業培訓發展情況,并從培訓主體、管理體制、培訓方式、財政政策等維度進行比較,是我國農民創業培訓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課題。
一、四國農民創業培訓發展述要
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四國普遍重視農民創業培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培訓體系。各國在農業經濟條件、政治文化教育、農民素質等方面情況不同,彼此的農民創業培訓發展情況和特點不盡相同。
(一)法國農民創業培訓
1848年,法國國民議會批準建立第一所農業技術學校,標志法國正式開始農民創業培訓,至今近170年。目前法國有1000多所農業院校,每年有10多萬農民接受創業培訓。
法國注重加強農業培訓層次體系建設。《農業教育指導法案》(1960年)強調建設高、中、 初三級農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培訓內容務求實效,培訓形式靈活多樣。1975 年,全國農業已建立了一批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各省建立了農業中學,科學完備的農業培訓體系已經形成。在培訓體制方面,法國既有公立農民創業培訓機構,也有社會和企業組織的農民創業培訓機構。多元的農民創業教育培訓模式,機構分工明確,培訓內容全面。全國農民創業培訓機構中,負責種養業、農產品加工、農村企業經營管理、環境保護的分別占42%、6%、34%、18%。同時,民間組織利用當地農場或農業企業提供的便利場所,依托農業行業協會組織或私立培訓學校,在農閑時間組織農民開展創業培訓。政府的重視和靈活的培訓模式,有力提升了法國農民的創業知識和綜合素質。
(二)美國的農民創業培訓
美國農民創業培訓可追溯到1862年《莫雷爾法案》提出的贈地學院,當時美國聯邦政府要求各州利用贈地所得建立州立學院,負責全州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工作。后來的《史密斯——利費農業推廣法》(1914年)、《經濟機會法》(1964年)等法律都有對農民開展創業培訓之規定,不斷強化農民創業培訓的重要地位,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美國農民創業培訓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美國農民,主要培養農民的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及創業能力。為此,美國建成了完整的農民推廣與培訓體系:聯邦政府農業部設有農業合作推廣局、各州設有農學院和農業試驗站以及推廣服務中心、各縣有推廣站和農民組成的推廣顧問委員會。美國的農場主合作社作為農場主自愿參加的非盈利性組織,也積極為社員服務,運用企業式的管理方法,幫助社員提高收入水平。
美國農民創業培訓機構辦學經費有四個來源主要是: 83%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撥款;11%來自于地方學區和縣資助;3%來自于企業和個人捐助;3%來自于社區宗教活動、公益活動中募集的款項。
(三)日本的農民創業培訓
日本的農民創業培訓正式起步于《產業教育振興法》(1951年),此后,政府加大了對農民創業培訓的財政支持力度。2000年至今,日本農業部門和教育部門協作,聯合培養地方產業后繼者。農林水產省以及都道府縣所屬的農業大學校都有培訓在職農民的任務。二戰后,日本政府加強了農村剩余人口的職業教育,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
日本農民創業培訓機構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財政撥款,直接資助各類培訓學校;二是長期低息貸款,鼓勵涉農院校做好農民培訓。在培養目標上,日本農民創業培訓強調實用型人才培養。為此,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以夠用為準則,加大對學員在實際操作力度,真正掌握技術本領。同時,日本廣泛成立農協組織,為農民創業培訓拾遺補缺,培養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倫理、農業種養殖和家庭衛生等等,更新農民發展理念。
(四)韓國農民創業培訓
韓國農民創業培訓開始于新村領導人培訓學院的誕生(1972年),成熟于新村運動的自主發展(1990年至今)。四十余年來,越來越多的民間組織介入新村教育,政府有意識地從培訓中淡出,通過經費資助或其他形式引導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培訓及宣傳工作,一些農村經濟、文化民間組織機構應運而生,提高了農民素質,培養了新型農民,拓寬了農民就業門路。
在培訓體制上,韓國農民創業培訓堅持國家統籌推進,相關職能部門分工指導、協同配合。政府除了給培訓機構撥付巨額辦學經費,還以資金獎助受訓農民,對專業農戶提供2300萬~1億韓元的資金援助(國庫補助10%,地方政府補助10%,國庫融資28%,農協融資42%,個人負擔10%),4~7年內償還,規模大的經營農戶可20年償還。2005年,韓國首次為農民實施教育培訓券制度,允許農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意愿選擇教育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
韓國農民創業培訓教育培訓講究針對性,力求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培訓內容上多為當地農民感興趣的農業實用技術、最新技術和經營信息。在培訓形式上,根據農民的需要、特點與當地條件,分層次、多樣化地開展培訓,以方便農民學習。突出教學實訓,將理論授課、參觀、體驗、討論、實習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實踐能力。
二、四國農民創業培訓的比較
法國等四國雖然都開展了農民創業培訓,但各有其特色,它們在培訓主體、管理體制、培訓方式及財政政策等方面不完全一致。
(一)培訓主體
培訓主體就是培訓機構及其培訓者?;九嘤枡C構有:國家高等農業院校、中等農業院校、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民組織及各行業協會、農業企業、農業遠程教育網等。培訓者有兼職培訓者與專職培訓者之分。
四國農民創業培訓主體并不是政府的專門農業推廣機構,而是農民組織和各行業協會,呈現多元化和比較穩定的特點。各國又因國情不一,培訓主體各有特色。法國農民創業培訓主要經由農業部實施,分為農業基礎教育、技術教育、職業培訓和高等農業教育兩大部分。美國主要利用農業研究系統、農學院、農科教推廣體系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日本的農民創業培訓主體包括農業職業大學、農業高中、各級農民協會、農業技術試驗場和農業技術普及所等機構。韓國農民創業培訓機構以前主要是以農業技術推廣指導機構和民間團體為主,近幾年才逐步建立了農業專門學校組織系統的正規培訓。
(二)管理體制
管理體制是指管理系統的框架和制度,它規定各相關組織、部門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及其相互關系的準則。大多數國家的公共職業培訓,主要由勞動行政部門管理,其他部門(行業協會)參與相關管理工作。美國的國防部設有美國最大的職業訓練系統;日本龐大的企業內職業訓練是日本職業培訓系統的主體;德國、英國主要通過教育部門管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產業(行業)協會配合。
日本和韓國的農民創業培訓以政府為主導,以國家立法為保障,以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培訓主體共同開展。這種體制與日本和韓國人均耕地面積少、難以形成大規模的土地經營的農業生產特點相適應。法國農民創業培訓由農業部統籌,實行垂直管理,政府其他相關部門配合。美國聯邦政府農業部設有農業合作推廣局,各州設有推廣服務中心,各縣設有推廣站和農民組成的推廣顧問委員會,共同推進農民創業培訓,這種體制與其機械化耕作和規模經營的農業生產相適應。
(三)培訓內容與形式
法國、美國、日本和韓國在培訓內容與形式方面的相同點在于:四個國家的農民創業培訓內容與形式多樣化。各國培訓課程門類多種多樣,除了開設與農業科學知識方面的專業課程,還開設反映地區農業特點以及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的課程。如韓國的“4H”教育(HEAED、HEART、HEALTH和HAND);日本農協組織提供的家庭衛生、農業種養殖等培訓;美國的4H計劃(Head、Hand、Heart、Health)和法國的交替培訓制度和課堂教學和實踐結合的培訓課程等。與之相適應,各國農民創業培訓形式也五花八門:從層次看,有中等農業教育,也有高等農業教育;從時間看,有長期培訓,也有短期培訓。法國農民創業培訓就包括基礎農業培訓、改業培訓、專業培訓和晉升技術職稱培訓等;美國有半脫產或不脫產形式;日本采取的是以農協為中介,由商社中的龍頭企業牽頭,帶動農民創業的農民創業扶植模式;韓國采取長短期結合、脫產與半脫產結合的多層次多類型培訓模式等。總之,四國農民創業培訓內容涉及技術知識和生活技能等多個方面,培訓時間、地點靈活多變。
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由于法國農民創業培訓層次多、方位全,機構分工明確,且實行農業從業準入制度,使得法國農業部注意整合培訓資源,針對學員的學習意愿及農業產業結構的新變化開設課程,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美國課程設置不及法國精細,但美國農民創業培訓具有層次更加清晰、結構更加合理的特點,根據農民實際需要開設短訓班、繼續教育培訓班和專業培訓班。日本則強調中堅農戶培養,著重培養學員創業能力、創新合作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運用“實踐—學習—實踐”的模式進行培訓。韓國農民創業培訓的精英性不及日本,但講究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培訓內容上,著重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信息,分層次、多樣化組織培訓,以增加農民學習機會。
(四)財政政策
法國等四國對于農民創業培訓的財政政策有相同之處,即在財政上大力支持農民創業培訓。但在籌集非財政資金促進農民創業培訓發展方面,各國做法不盡一致。
美國主要是以政府資金支持以及社會捐助為主,雖然也向社區、公民募集培訓經費但主要依靠公民自愿而非強制繳納。自1995年以來,美國政府撥出的農業研究經費,每年大體上以8%的比率逐年遞增。法國有穩定的農民創業培訓財政資金支持,法國農會負責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全國共有116個分支機構,年度預算約為5.33億歐元,該經費由政府和農民組織共同負擔。日本的農民創業培訓資金主要由政府提供,通過直接資助和低息貸款兩種不同形式支持職業教育培訓事業,全國57個縣立農業學校,辦學經費由國家負擔2/3,縣里負擔1/3;日本不僅有政府的巨額財政投入,社會力量也募集大量資金,共同支持農民創業培訓。韓國政府向參訓農民提供教育實習、設備、設施和獎學金。
三、對中國農民創業培訓的啟示及政策建議
近年來,農民創業培訓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民創業培訓效果不甚理想,與政府對農民創業培訓的期望、與農民創業致富的愿望仍有較大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發達國家農民創業培訓的成功舉措,根據我國國情,靈活調整,以促進農民創業培訓健康發展。
(一)培訓主體多元化
各發達國家農民創業培訓模式雖然千差萬別,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即培訓主體多元化,如美國不僅利用“農業教育、研究與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體系,還運用現有教育系統對培訓在職學生農業知識。法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還為高、中、低不同層次的農民提供了適宜的培訓內容。這一點,值得中國借鑒。中國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決定了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體開展農民創業培訓的方針。但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不平衡,單靠政府力量難以有效完成全部農民創業培訓事業,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民創業培訓。國家可以制定農民創業培訓方針、目標、課程、大綱、制度和政策,統領各地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的工作;各省、市、縣區、鄉鎮的政府或準政府的農民創業培訓機構和民辦農民創業培訓機構,在國家總方針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探索培訓模式,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民創業培訓新格局。
(二)培訓目標分層化
日本《新農業法》(1999年)提出:培育有活力的專業戶。韓國在1970年發起的“新村運動”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為全國培養了大批新村運動的骨干指導員。日本、韓國以核心農民為重點開展農民創業培植的做法有推廣價值。我國各省市地縣,農民眾多,素質各異,追求不同,應該設立不同層次的農民創業培訓目標。一方面,對中等和下層農民實施普及性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對有一定基礎、有膽識、又有強烈創業愿望的高端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農業市場營銷知識、農業經濟管理知識等的培訓,把他們培養成為職業新型農民乃至新型農民企業家。因此,農民創業培訓總體目標的設定應緊緊貼近農村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培訓工作持續有效、農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等規劃,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民,實施分層分類培訓。
(三)培訓內容實用化
針對性和有效性是提高農民創業培訓滿意度的關鍵要素。農民創業培訓的內容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和區域特點,根據農民主要經營活動和當地特色資源優勢,既適應產業部門的需要,又滿足學員的個人要求,針對學員經營特點和他們經營中的困惑進行培訓。韓國初等職業農民“4H教育”、德國校企合作的“雙元制”和我國當前正在開展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都是提高農民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典型案例。在設計培訓內容時,先調查學員創業過程中的困惑,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在培訓過程中,加強師生良性互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在培訓結束后,對學員進行跟蹤調查與反饋,及時調整課程。
(四)培訓方式靈活化
發達國家都根據農業特點、因應農民需要,及時調整培訓方式。如歐盟國家依據農業結構細化培訓課程;韓國設置了多樣化培訓課程以滿足農民不同需求。相比較而言,雖然我國在開展農民培訓方面也有遠程教育、走出去請進來等培訓形式,但是缺乏系統性、可推廣性。很多培訓拘泥于課堂采用灌輸式教學,致使農民學習興趣不高、培訓效果差。為此,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本國國情,探索多樣化的農民創業培訓方式。具體而言,對于文化素質高的農民,可以運用遠程教育,開展半脫產或不脫產式培訓;對于文化素質低的農民,可以通過面授、實習的形式集中進行。此外,還要考慮農民的實際情況,再培訓方式上采取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在培訓方法上采取傳統的教學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在培訓時間上采取脫產、半脫產和業余相結合,以更好地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培訓需求,提高培訓效果。
(五)經費來源多樣化
農民創業培訓是一項惠及農民、企業、地區及社會的事業,也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巨額資金支持。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民創業培訓的財政投入力度,盡管如此,仍然不能滿足培訓所需,以致一些基層培訓機構的培訓工作不得不打折扣。發達國家“財政投資為主、社會籌資為輔”的農民創業培訓經費籌措機制,保證了農民創業培訓有充分的資金支持。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我們需要建立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企業社會贊助為輔,受訓農民量力適當負擔”的多元化培訓經費籌措機制,明確農民創業培訓經費的多樣化來源。在政府層面,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中央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各級財政要切實把農民工教育與培訓經費納人財政經常性預算,并逐年提高。省級財政應安排專項補貼,用于補助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實績突出和財政困難的地市。
在企業層面,地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對農民進行創業培訓,或委托駐地中等職業院校、技校、培訓學校實行“訂單式”培訓,也可以建立定向扶持基金,對培訓單位進行定向扶持。在社會層面,行業協會、公益組織等社會組織有責任積極參與農民創業培訓,也可以對其進行捐資助學,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民創業培訓的良好氛圍。為了調動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政府應出臺稅收減免政策,以持續推動社會力量投資農民創業培訓事業。
參考文獻:
[1]阮青陽.越南北部山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陳建錄,曹學玲.韓國城鎮化中的新村教育及對我國農民培訓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3).
[3]楊波.國外農民教育培訓激勵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4]張亮.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0.
[5]楊映輝.農業推廣的國際比較[J].中國農技推廣,2004(04).
[6]賈建鋒,閆佳祺,孫新波.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對中國的經驗借鑒與政策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6(05).
[7]向安強,賈兵強,許喜文,林楠.淺論國外農民教育的特點[J].成人教育,2006(01).
[8]王慧,臧新穎.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證分析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1(13).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2013年)規劃項目“新城鎮背景下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研究”(13JY04)。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