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宇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描述和介紹生命與科學的學科,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對具體的生命特征和實驗現象進行有效的觀察,因而對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地在科學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全面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有效的觀察下更真切地感受實驗和生命特征,不斷的強化學生對相應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本文將結合自身的科學教學經驗總結,就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小學科學教師也越發重視對學生包括觀察能力在內容的各項能力好素養的培養,也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地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探索如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科素養。本文將從培養觀察興趣、教授觀察方法、開展觀察活動等方面入手,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策略進行討論。
一、培養觀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科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的重視起對學生觀察興趣的激發,并積極的探索激發學生觀察興趣的方法和策略,從而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更加精力集中地去觀察物體的特征和基本的生命現象,不斷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巖石》內容時,一方面,教師可以合理的借助多媒體來向學生形象具體地展示各種各樣的巖石,并對每種巖石的細節進行放大展示,讓學生在形象化和逼真具體的展示中激發觀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對比各種不同巖石的過程中準確觀察不同巖石的紋理特征、具體顏色,助力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生物教師要積極的優化課堂的教學形式,如可以采取小組討論觀察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對教材或者多媒體圖片展示中的巖石進行分組觀察,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又比如可以將具體的巖石帶到課堂中或者帶領學生去實地觀察這些巖石。讓這種有效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如校園中都有什么植物?這些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哪些植物比較類似?讓生活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不斷助力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
二、教授觀察方法
觀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小學科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一些常規的觀察方法和策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觀察,不斷地提升學生觀察的效果,助力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提升。其一,帶有目的去觀察。觀察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的觀察活動。如果學生的觀察沒有明確的目的做指引,則會不知所措,觀察的結果將會停留在表象,且不能將所觀察到的東西進行有效的聯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觀察。其二,注重順序,有側重點。在具體觀察的過程中對順序的把握尤為重要,不同的觀察順序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最恰當的觀察順序,并有側重點地對具體的物體等進行觀察。例如,觀察樹木的時候可以從下向上進行觀察,同時根據觀察的目標指引,將側重點放在對枝干和樹葉的觀察上,從而提升觀察的效果。其三,準確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觀察是一項系統的工作,要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有效的記錄。而在記錄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書寫規范,對于不同的觀察內容要條理清晰的記錄、合理的安排,同時對觀察中的重要事項進行標記記錄,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方法指引下進行更加有效的觀察,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開展觀察活動
小學生年齡較小,往往喜歡參與一些集體性的小活動、小游戲。科學教師要準確把握小學生的這種認知特點,積極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觀察活動、觀察小競賽,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開展更為有效的觀察,不斷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溫度與氣溫》小節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如讓學生4~6人為一個小組,以30天為一個周期,對每天的天氣進行觀察,并準確記錄不同天氣下氣溫的變化。最后可以將學生組織到一起共同分享觀察的結果,討論觀察天氣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這樣有趣的觀察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小學生更好地開展科學學習及其未來的全面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小學科學教師要全面重視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工作,積極聯合優秀的科學教師同行,一起就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進行研究和探索,進一步把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本規律,從而在教師的重視和負責下不斷助力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文平.智慧觀察提升素養——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9(06):41-42.
[2]洪羅樂.小學科學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N].科學導報,2017-06-30(C03).
[3]王芳.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分析[J].才智,2015(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