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桑磋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身受益。下面,筆者將從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課上認真聽講的習慣、課后完成作業和復習的習慣、隨時用漢語交流的習慣等方面出發,淺談如何培養民族地區小學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詞:民族地區;小學語文;學習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深感語文教學的“難”。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提不起興趣,部分同學則放棄對語文的學習。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學生自身的因素。地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致使學生沒有辦法拓展知識面,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母語并不是漢語。二是跟語文教師也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可能因為我們沒有激發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能沒有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以下筆者就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小學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談點淺見。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習慣課前預習的學生能提前了解新課的內容,發現不懂的知識,上課時對不懂的問題著重聽講,深入思考,從而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的教師不重視學生課前預習環節。由于小學的課程比較簡單,學生年齡尚小,民族地區的學生又有語言障礙,老師往往認為學生還沒有獨立預習的能力。但是,要知道預習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只有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他們才會漸漸地懂得自己去預習、思考,在新授課內容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或許才開始時,他們確實不能完成,或完成得不太好,但如果教師能夠把預習當成每天的作業來布置,那么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一定能養成。首先教師要適量減少其他作業,給預習作業留下時間。另外教師要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要比教給他們多少知識都有用。比如說,圈出生字詞;查字典了解字詞的意思;從課題、重點詞、過渡段、結尾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課文多讀幾次,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等。從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預習作業完成質量的檢測與評價,對預習作業完成好的學生要進行表揚鼓勵。
二、課上認真聽講的習慣
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大部分的家長都沒有讀過書,學生回家后是沒有人輔導的。所以上課成了學生掌握知識的主戰場。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學習效率都很高,該掌握的知識和該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都完成了,課后任務就是鞏固和提高。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因此,越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反之當小孩染上惡習后,要改變他,那就難了。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隨時糾正他們不好的習慣,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結合。積極發言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但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課堂上超過一半的學生幾乎是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生不敢說。第一,怕漢語說得不標準。第二,怕回答不正確。所以我們在課堂中,一定要想辦法讓學生克服這兩個困難,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大膽、積極地發言。口語交際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都需要后天的培養。因此,現在從小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越來越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反映在課堂上的就是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多跟老師同學交流思想和感情,培養學生們良好的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或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十分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學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題,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三、課后完成作業和復習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我們要盡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比如:做作業前要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后再完成作業。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精力要集中。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我認為重在培養學生不依賴別人,不怕困難和獨立思考的意識。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每次都能獨立完成作業,在遇到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尋求幫助也是可以的。
課后復習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消化過程。課后一定要進行及時鞏固復習,就像牛吃草后要“反芻”一樣,對課上所學習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反思、總結。
四、隨時用漢語交流的習慣
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生除了在學校,其余時間基本都用自己本民族語言交流。有的學生甚至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還用本民族語言。這樣一來,要想學好漢語就比較困難了,今天學了明天就忘了。所以,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外,還要加強課余學生之間的漢語交流,要求學生做到隨時隨地都能用漢語交流。開始時,可能比較難做到,因為很多學生害怕說出的漢語不標準,引來同學的嘲笑。但如果全班學生都用漢語交流,那就不存在誰笑誰了。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時間一長了,學生自然就習慣用漢語交流了。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性,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李燕,邵啟祥.如何培養民族地區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J].軟件:電子版,2013(7):96-96.
[2]盧海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29(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