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飛
【摘? ? 要】陰山巖畫具有一種天籟之美,象征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巖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初步接觸時期的一種產物。陰山先民通過巖畫尋求神靈庇護,體現了生命的自由意志,人們有了自己把控生命的意識。陰山巖畫直面先民的生存困擾,在無形中創造了陰山巖畫,對美進行了獨特的表現,是無意識的美的造物。陰山巖畫利用感知的客觀性和體驗的神秘性,把對自然力的崇拜投射在自然物體上,體現了自然之美師法自然。
【關鍵詞】陰山巖畫? 校本課程? 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61
一、美學價值
(一)自然之美—師法自然
眾所周知,原始社會人類的文化程度較低,對自然界客觀物體的理解還只能停留在表像上,內蒙古陰山巖畫是少數民族地區為數不多的個人意識表現在巖畫上的北方地區具有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同時,也是在生產力水平極端地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用來表達或者是傳遞和交流的一種審美藝術的形式。巖畫藝術的表達雖然受當時創作條件和創作水平的制約,但原始人類完全根據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理解在不加任何修飾思想下好無保留的表現在石頭上,其中展示出來是最原始的、最樸素的、最神秘也是最真實的當時環境的寫照,值得我們后世細細品讀和揣摩。
(二)抽象之美—提煉歸納
我們從陰山巖畫的美學創作手法不難看解讀到,陰山巖畫圖案藝術的描繪當時人類用運了寫意、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展示其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陰山巖畫中所運用的藝術語言符號都非常抽象,我們常見的陰山巖畫,大多情況下采用粗狂的線條和塊面的形式來造型表達,這樣的方式既能經得住自然環境多年的侵蝕外,還能夠表現出蒙古族人類剛勁、粗獷、質樸的藝術特征,同時也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獨特審美情感。
二、教育價值
(一)民族文化的地域性
我們知道族群認同感代表的是我們的社會成員對我們自己的族群歸屬的認知生活生存的依賴,族群認同一般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的群落或民族活動要素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群族大多數是以文化認同為前提基礎,同時也強調了共同的血緣關系,有的還以共同的祖先歸宿、文化淵源而形成具有強烈凝聚力的群體部落。
陰山巖畫是蒙古族古代人民集體勞動和生存經驗的智慧結晶,也是蒙古族游牧民族對當時期社會生活、生活環境、社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有效載體依據,是民族成員自我認同和族群之間相互認同的標志之一。陰山巖畫就是一種很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載體,為蒙古族優秀文化傳承奠定了結實的根基。民族文化繼承和流傳是一個民族能否保留著本民族文化載體的重要依據,陰山巖畫無時無刻的體現著蒙古族祖先獨特的繪畫技術和優秀的民族精神的智慧結晶,通過巖畫中對蒙古族祖先最原始的社會活動場景和宗教行為活動的記錄,同時展示了蒙古族先民的審美情趣、氣勢昂揚的精神面貌和團結互助的風俗習慣,并以其開天辟地的傳承方式把蒙古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向后人展示的淋漓盡致,為蒙古族文化繼承和發展起到不可小覷的傳承作用。巖畫把蒙古族祖先所總結和形成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民俗傳遞給后世的祖祖輩輩。后世蒙古族人類通過對陰山巖畫了解得到蒙古族先民的文化精髓,并將其文化內涵融入后世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文化符號,有的同時也演變成了蒙族傳統節日習俗,從而使得優秀的民族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延續。
(二)史學研究的科學性
資料的內容可以說是復雜多樣的,它所流露出來各方面的信息也是十分豐富。巖畫被譽為"記錄在巖石上的人類史書"。陰山巖畫為現代生活的我們形象生動的了解原始人類經濟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他的存在時刻時刻都在說明這人們的種種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情況如:
(三)巖畫內容的豐富性
動物與當時處于生活環境極端惡劣條件下的狩獵或放牧時代的游牧民族來說是密不可分的。動物們是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來源,同時,游牧名族還經常用獸皮縫制衣裳。因此,在陰山巖畫圖案當中,動物圖像占有很大的一個部分。分別有牛的簡易的形象、狐貍形象、山羊粗狂的形象、長頸鹿高挑的形象、馬、駝、鷹等各種個月形象的飛禽走獸。
三、人文價值
(一)對生存環境與藝術再現
內蒙古大草原是中國的四大草原之一,也是畜牧業最為發達的地區。考古證明,原始社會時期陰山地區水草豐茂,有大量的猛獸出現。這就為陰山先民獲取食物提供了客觀有利的自然條件。我們發現,陰山巖畫多以動物為創作主題,出現了很多原始人類狩獵的畫面。這充分表明了陰山先民對獲取食物的渴望。通過這些信息,也為我們的考古科研提供了很多有利的資料,是具有很大的人文價值的。? 陰山巖畫中以動物為主題的場面很多,并且再現人類當時所處的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在我們人類發現巖畫之前,人類只能從神話和傳說中獲取信息量,來作為研究和考古原始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巖畫以打破人類常規的考證方式,以視知覺的方式把他們的每個點滴記錄給后人,留下了最寶貴最科學的史學價值 。
(二)原始宗教的解讀
原始社會,在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大背景下他們始終認為在這些自然現象產生的背后有神來操控著,在冥冥中存在著超自然的世界。人類與自然進行斗爭的時候,他們軟弱無力,只能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企圖用意志來控制與左右自然。這就產生了巫術。而陰山巖畫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產物,它不存在這工藝和技法,是一種純精神領域的東西。陰山巖畫是陰山先民巫術活動產物,他的產生完全是為了進行巫術活動而存在的。
(三)對生命延續的藝術再現
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曾經說道:“第一個認識到一個藝術形式中生命含義的人便認識到一個伊蘇所具備的情感可能性的人”。對生命的崇拜是遠古人生活的一大主題,在生產力極端地下的原始社會,在環境及其惡劣的遠古時期,原始人向往把自己的部落發展壯大用來抵制各種外界帶來的災害,同時也向往把生命延續下去。在沒有語言文字當時期,原始人類只能把自己或部落的愿望刻在巖石上用來祈禱內心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2][美]羅伯特 沙雷爾,于西云譯.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