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珊
摘 要:初中數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部分復雜的知識學生難以理解。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相關數學教師應該重視語言藝術的教學,加深學生對課堂中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展現語言藝術的幽默性與靈活性,確保學生的能夠高效地理解課堂知識,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教師如何在初中數學開展語言藝術的教學,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邏輯性;語言藝術
引言:
語言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與核心,同時也是幫助教師完成任務的重要方式。其中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課本的知識傳授學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全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能夠開展針對性教學,設置以語言藝術為主題的教學模式,為了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
一、數學教學語言應具有規范性
在初中數學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事先將各類型知識的正確讀法規范,確保學生能夠接受準確的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一旦數學語言出現不規范現象,不僅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同時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是在對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嚴禁出現錯誤理解或錯誤閱讀的現象,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這節課時,會涉及到正弦與余弦的知識,由于部分學生對“弦”這個字不熟悉,很容易出現錯誤閱讀的情況,難以有效地學習本節課程。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應該重視語言方面的教學與引導,嚴禁出現錯誤閱讀的現象。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學生,適當地將趣味添加到教學當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能夠高效地將課堂的知識吸收,加深對數學知識點的記憶,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數學教學語言應具有準確性
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確保教學的準確性,進而能夠將數學知識的定理與定義準確的敘述,避免讓學生對知識存在疑問或誤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準確的將概念與術語表達,而且數學知識中有眾多知識的文字敘述比較像,同時還有一些定理。例如“位數”與“數位”所表的意思完全不同又如“所有偶數都是合數”以及“圓柱體積的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等相關定理。只有保障這一定理準確性,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避免方言與土語的使用,防止學生在聽課時有錯誤的理解。所以說,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只有確保數學語言準確的表達,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數學教學語言應清楚直白
雖然數學課本中的數學知識清楚直白地表達的各類型知識點的定義,但是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地設置教學方案,嚴禁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因此,在面對一些復雜的數學知識時,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的經驗設置簡便易懂的教學方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能夠高效的理解數學知識,進而能夠在考試或生活中合理的將其應用。若教師運用照本宣讀的教學方式,那么部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將無法明確數學知識的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學生的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逐漸降低,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必須事先將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進行規劃設置,將復雜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過程中,由于教材當中對二次函數的敘述比較復雜,而且這節課程對初中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分析學生對二次函數概念理解的情況,針對數學水平較高以及數學水平略低的學生分別設置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高效地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同時能夠解答相關的習題,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教師在數學語言教學時應該注重語言的修飾
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為課堂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數學教學時可以應用比喻的方式,合理地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舉例,進而能夠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語文中的詩與賦添加地教學語言當中,進而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本節課程在數學學習中發揮的作用,展現數學的親和力,從而能夠合理地開展趣味教學,為學生創設優質的教學環境,培養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語言藝術教學具有多樣的性質。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全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將語言藝術的邏輯性與幽默性以及其他性質展現,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與此同時,教師應該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靈活運用語言技巧,保障語言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增強數學語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文輝. 初中數學教師的語言藝術思考[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3):156.
[2]王飛.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藝術[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