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旖萍
【摘要】? 生活的經(jīng)驗,人生的哲理,在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汲取是十分有限的。應(yīng)從生活中體驗,從教學中體驗,從作文中體驗,需以課堂為核心,向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等延伸,使語文教學有機自然結(jié)合,加強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訓練,形成生動形象,有效的結(jié)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
【關(guān)鍵詞】? 教學課堂 生活領(lǐng)域 靈感 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014-010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也來源于語文。在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教師應(yīng)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與語共鳴,與文共舞。
生活的闡釋是教學。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課堂學習,生活的歷練離不開經(jīng)驗與反思,學生要在生活中這里體會生活的悲與喜感受生活多種情感,從而獲得生活的累積。在教學《頂碗少年》這篇課文中,講述到一位英俊的少年在頂碗表演中,連續(xù)兩次失誤,可是他沉著、拼搏,第三次終于獲得成功,博得了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這個頂碗少年的勇氣與精神值得敬佩,敢于拼搏的形象高大、以一個強大的形象鑄就了一個強者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同時也表達了頂碗少年不怕挫折、不畏艱險、不畏嘲笑、不畏艱難、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贊嘆,直接正面教育孩子遇到挫折困難要勇于面對,要有一顆堅強的內(nèi)心,不氣餒,勇于挑戰(zhàn),懂得一個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生活的記錄是課本,人生的哲理,在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汲取是十分有限的。應(yīng)從生活中體驗,從教學中體驗,從作文中體驗,需以課堂為核心,向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等延伸,使語文教學有機自然結(jié)合,加強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訓練,形成生動形象、有效的結(jié)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第15課《落花生》時,學生反復朗讀這篇課文,讀后問學生學到什么,受到什么啟發(fā),從中受到什么教育,學生說,文中的父親說的有道理,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僅僅是指花生、或是別的事物,做人要做個有用的人,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全班學生知道,平時的衣著打扮要求干凈整潔大方,不要一味追求華麗和昂貴心而失去最為重要的心靈美,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像花生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只講究體面,也要講內(nèi)心。在當今社會的學生時代要認真讀書,把時間與心思用在如何把學業(yè)提高,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同時講究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不虛度光陰,虛度年華。“人不是美麗才可愛,而是可愛才美麗”著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講的非常有道理。學習六年級下冊《匆匆》讓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珍惜青春時代,發(fā)奮努力,有所作為,明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時也表現(xiàn)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也流露出為前途不明、無所作為而感到憂郁、彷徨、傷感的低沉情緒,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朱自清的《匆匆》語文課本中的思想道理,直接教育了我們年輕一代人正確樹立價值人生觀,珍惜時間,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義的事情,其蘊含著富含生活濃汁的蜜,讓青年人越品越有味,越鉆研越能領(lǐng)悟到生活的真諦。
生活的體驗是閱讀。閱讀生活就是閱讀書本。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釣魚的啟示》。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此時我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那是我最為得意的事情,我不愿意放棄。父親的做法讓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人人懂得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去遵守與執(zhí)行,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很難。要是人們都能像作者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家庭教育文章,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評價,家長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和巨大影響,而這兩種評價恰恰也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產(chǎn)生的教育效果,也是愛的另種呈現(xiàn)。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由于母親的偏面的引導,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麻醉自己,不知方向。所以還需要警告批評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糾正你:“表揚、批評”以及‘小心,注意,總結(jié),提高’,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該在兩種評價中不斷的糾正自己,反省自己,從中領(lǐng)悟了:一個人在世界上活著,需要鼓勵和贊揚以及認識優(yōu)點與缺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能鼓起勇氣去駕駛生活的小船向前挺進,一種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謹慎,更加努力。作文的表達是學生生活的見聞,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因為當前學生的接觸面較廣,分不清孰是孰非,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脫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學生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離開了實際生活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造成學生寫不出自己最為真實的想法以及所要表達的涵義,多數(shù)習作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表達缺失內(nèi)涵,難以表達所思所想,整文章篇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達不到預(yù)期的習作要求效果,所以一線的語文教師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孩子生活的需要應(yīng)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目標,因為,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否則語文它就失去了真諦。
為達到真正的生活語文的融合,教師必須真摯、深厚的情感才可以發(fā)出強大的愛流傳導,把心里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lián)系和信賴,這樣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chǎn)生共鳴。所以只有教師全身心的地愛孩子,才能驅(qū)逐孩子心頭的陰霾,愛才能撐起一片藍天,讓每張笑臉在陽光下燦爛。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參? 考? 文? 獻 ]
[1]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3(3):18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