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利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師對學生的歷史知識理解水平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了能夠切實優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教師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高質量的高中歷史知識教學,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認知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故而,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切實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歷史教學;方式改革;影響研究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常會受到學生知識探究能力不足、教學方法和學生難以產生共鳴,以及歷史教學信息不足的限制。為此,教師需要充分結合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力量,結合信息化的教學優勢進行歷史教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并匹配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而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水平。教師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歷史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飛躍性的提升。
一、結合互聯網的歷史教學應引導學生探究
教師教育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意識。因為,對高中時期的學生而言,需要其具備極強的歷史知識探究意識,以此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特別是在歷史教師教學時,經常發現學生受到固化思維的影響,強調歷史的單一影響,突出某一人發揮的作用。此類歷史價值觀,和教師教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相背離,因此教師需要結合互聯網知識內容,指導學生認清歷史發展的趨勢,才能進一步指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切實還原歷史根本。教師始終強調對基礎事實的尊重,從歷史事件發生的最本質化角度進行還原,從而得到實際的問題探究過程。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歷史知識時,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來為學生進行相應深入的知識講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探究意識。教師需要為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基于怎樣的歷史大環境,在各自領導下的抗日作戰成果以及影響?”“抗日戰爭的國內勝利以及國外勝利,各有什么影響?”以及“抗戰勝利的內因和外因,這些歷史原因對當下中國的國際政策有什么借鑒之處?”等。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對相應問題進行搜索和分析,深入探究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與之對應的歷史事件內容,從而真正有效地理解歷史知識的探究方法。
二、教師選取合適教學方法同內容相互匹配
教師綜合分析目前歷史知識的教學狀況,可以發現當下學生對于基礎歷史內容的認知存在不足。特別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難以使其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存在學生對歷史知識記憶缺失的狀況,致使教師的歷史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相應歷史知識期間,需要結合互聯網的知識內容進行研究。通過有效的內容分析和方法延伸,使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得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幫助學生對相應的歷史知識理解更加深入。為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歷史教學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漢代歷史知識內容時,便可以結合2017-2018年海昏侯墓的發掘研究工作進行教學。學生們按照教師的小組劃分,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按照漢代文化、經濟、政治、習俗、喪葬制度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探究。為此,教師指導學生結合互聯網進行知識內容的查找,幫助學生增強對漢代文化的認知。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能夠始終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點進行研究,切實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
三、師生與時俱進提升自身歷史信息化水平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期間,需要不斷提升對互聯網內容的使用頻率。想要切實優化教師的歷史教學水平,教師需通過歷史和互聯網信息的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醒學生如何獲得有效的歷史信息內容,以及與之匹配的高效學習方法。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知識之前,需要為學生講明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際戰況,以及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外交政策。結合多媒體的動態化展示,教師可以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通過互聯網信息,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當下發生的國家大事,以及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時政新聞,使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認知得到提升,同時具備極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2018年敘利亞外長在聯合國遭遇的困境,更能夠深入說明當時的中國國際地位。通過教師的對比延伸,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夠進一步加強,進而切實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歷史知識感悟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教學信息資源,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進而有效改善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態,獲得極佳的歷史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樂金花.“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養成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33.
[2]鄭宇群.“互聯網+”促進高中歷史教學行為的轉變——以《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85-86.
[3]許秀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0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