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蓉
摘要:目前,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化改革,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關注幼兒學前教育。舞蹈是學前教育中的關鍵內容。幼兒可以通過學習舞蹈來表現內心的想法,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促進其舞蹈審美素質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舞蹈教學,首先,教師要積極創新舞蹈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加強幼兒對于舞蹈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其次,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心理需求和特點來適當拓展舞蹈教學內容,從而開發幼兒對舞蹈形象的表現能力。最后,教師要將具體的舞蹈形象轉換為抽象的舞蹈意境,使幼兒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感受意境美。本文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學前教育舞蹈教學中,增強幼兒舞蹈素質的一些有效培養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舞蹈教學;舞蹈審美;培養策略
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舞蹈教學,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中來提升幼兒的舞蹈技能,培養幼兒的舞蹈素質,促進幼兒更快地適應舞蹈的節奏。教師通過開展舞蹈教學,能夠加強幼兒對舞蹈的全方面了解,具體來講主要包括:舞蹈語言、舞蹈形象、還有舞蹈意境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引導幼兒利用自身的肢體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教師在開展舞蹈課堂的具體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部分教師沒有具體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導致幼兒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無法真正理解舞蹈語言,這樣一來幼兒就沒有辦法表達舞蹈形象,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幼兒無法對舞蹈產生興趣的情況。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教師在學前教育中開展舞蹈教學時的一些有效教學方法:
一、創新舞蹈教學模式,加強幼兒對舞蹈語言的理解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積極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新的教育理念踐行于舞蹈教學之中,從而加強幼兒對舞蹈專業知識的學習。舞蹈語言并不等于舞蹈動作,兩者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語言的內容也不斷被豐富。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帶領幼兒體會舞蹈中的基本動作要領,并通過基礎的舞蹈學習來促進幼兒能夠使用豐富的舞蹈語言來表現出所學舞蹈動作的組合規律。
教師在具體開展舞蹈教學時,應針對幼兒的發展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盡量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舞蹈主題,向他們教授一些積極活潑、充滿樂趣的舞蹈動作,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舞蹈教學的效率,還能夠使幼兒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通過對舞蹈語言的練習,能夠使舞蹈這門藝術與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也可以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舞蹈語言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舞蹈專業素養。
二、拓展舞蹈教學內容,開發幼兒對舞蹈形象的表現能力
學前教育中,教師在設計舞蹈教學內容的時候大多都會以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為主,其中有幼兒感興趣的動漫人物,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教師應依據幼兒的年齡水平與學習能力,適當對舞蹈教學的內容進行拓展,通過多樣化的角度來引領幼兒體會舞蹈藝術中的美麗。在幼兒對舞蹈學習的過程中,開發幼兒對不同種類的舞蹈的表現能力,促進幼兒舞蹈素養的提高。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特色來拓展舞蹈教學的內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還可以根據本民族特有的舞蹈來為幼兒編排舞蹈。比如朝鮮族地區的幼兒教師就可以教幼兒學習《吉祥鼓韻》,這樣的民族舞中一般帶有朝鮮舞蹈中的特色,像甩帽子和轉圈等。幼兒通過對本民族舞蹈的學習不僅可以加強自己的舞蹈表現能力,還能夠學習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結合生活開展情景教學,使幼兒感受舞蹈中的意境美
使幼兒體會舞蹈作品中的意境美對于他們來說較有難度,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充分了解幼兒的心理想法,在舞蹈教學中展現幼兒的真實的生活圖景,并注意牢牢抓住幼兒的情感特點,使舞蹈教學與幼兒之間產生一種情感共鳴,通過一定的舞蹈語言為其創造出舞蹈意境,幫助幼兒結合舞蹈動作與舞蹈形象來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使幼兒在感受舞蹈意境美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舞蹈審美素養。
例如:教師在教授幼兒《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過程之中,通過幼兒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喜羊羊來設計舞蹈動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通過舞蹈的形象,感受喜羊羊的善良與機智,促進幼兒體會舞蹈中所蘊含的意境美。通過這樣的舞蹈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舞蹈學習的熱情,還能加強幼兒對舞蹈意境的感知能力。
舞蹈教學是學前教育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是提升幼兒專業舞蹈素質最為有效的教學途徑。因此,教師要對舞蹈教學工作深入鉆研,不斷創新舞蹈教學方式、豐富舞蹈教學內容,加強幼兒對舞蹈語言的學習,使幼兒能夠通過豐富的舞蹈形象來感受舞蹈的意境美,促進幼兒綜合舞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志萍.幼兒舞蹈教學中合作式教學模式探討——以漢江師范學院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訓練與創編課堂為例?[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7(3):138-141.
[2]龐志娟.民族舞蹈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特色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