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蘋
摘要:現代教育以德育為首,關注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由此形成了全學科推行德育改革的教育浪潮。其中,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德育指導的基本科目,也應該主動肩負起以德樹人的時代責任,切實優化學生的德育發展。本文將從借助課程內容滲透德育理論、借助課堂教學互動突出德育觀點、借助學科實踐優化學生德育感悟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思想。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整合策略
初中,意味著絕大多數學生都正式進入了青春期,而處于這一成長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叛逆、偏激等品質問題。這是由學生身體發育與心理發育極不均衡的客觀條件,以及師長的不恰當教育引導,還有不良的社會環境等因素所造成的。然而,常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關注了理論知識的傳遞情況,沒有切實發揮本課程的育人指導效果,導致學生陷入了成長誤區,使得學生難以真正實現全面成長。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必須要重點突出本學科的育人價值,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首要目標,確保初中生能夠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實現健康成長。
一、借助課程內容滲透德育理論
我國教育部在初中學校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目的便是要優化學生的思想、品格與意識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德育理論優勢來優化學生的思想認知,積極轉變學生的不良意識,保證學生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到正確的成長道理。
就如在“認識國情,愛我中華”一課教學中,筆者就積極挖掘了本課教材知識的主要觀點,引導學生們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尤其是重點突出了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讓學生們意識到“中國風”正在在全世界普及,借此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使其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與驕傲。然后,筆者還引導學生們對比了國內外文化,著重介紹了學生們熟悉的萬圣節、圣誕節等經典的西方傳統節日,借此引導學生形成開放的文化認識,希望學生們能夠尊重外來文化,以平等、自主的態度與其他民族、國家的人實現友好交流。
二、借助課堂教學互動突出德育觀點
在新課改下,我國教育部提出了突出學生學習地位的教育改革建議,鼓勵學生以探究活動探索本課程的有效知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基本實現了生本教育轉型,越來越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此過程中,初中生會無意識地暴露自己的意識行為問題,而這就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借助學生的言行舉止來滲透德育引導,讓學生們及時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問題與現有不足,幫助學生及時解決,由此提高德育指導的時效性。
就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分享自己的生命觀念,希望學生們可以從辯證性地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現實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指出生命可以永恒,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讓他人、后人受益,即可實現生命永恒。有的學生則認為生命不可以永恒,因為生命是短暫且不可逆的。本來,學生的交流十分順暢,但是后來卻因為過度激動而出現了肢體沖突,甚至有少部分學生為了佐證本方觀點而對其他同學進行了錯誤攻擊。對此,筆者及時中止了課堂交流,告訴學生課堂辯論堅守著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準則,所有的學生都可自主參與,而其余學生要尊重、認可他人所提出的有效觀點,不可攻擊同學、傷害同伴。
三、借助學科實踐優化學生德育感悟
學科實踐是新課改為了優化學科教學的知行結合問題而展開的一項教學改革措施,以“綜合與實踐”活動拓展了學科知識的傳遞模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樣需要開設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來促使學生展開有效學習,所以本學科教師也要積極借助學科實踐來優化與豐富學生的德育感悟,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直觀體驗去內化相應的學科理論。
就如在“讓家更美好”一課教學中,筆者就組織了家校合作實踐活動,鼓勵本班學生自覺承擔家務活,幫助家長分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借此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使其懂得付出與回報。在這一德育實踐活動中,家長要客觀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積極監督,反饋真實的實踐落實成果,由此來優化學生的實踐體驗。通過本輪家庭實踐活動,學生們意識到看似簡單的家務活十分勞累、繁瑣,也因此意識到了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付出,也由此產生了體恤父母、回報父母、感恩父母等正確的思想意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落實以德樹人理念是本學科的本質教育要求,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大有裨益,可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突出本學科的德育價值,切實優化學生的道德認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陳田峰,曹春華.多維德育的實施原則與實踐價值——以初中《道德與法治》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8):8-11.
[2]施麗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探究[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