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效英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134-01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兒女,文化的傳承是我們不可割舍的使命。語文學科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也是優秀文化的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在感受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學習先輩的優秀品質,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激發愛國情懷。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是每一位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現狀,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1.重視傳統文化,轉變觀念
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大多數學校進行的教育為應試教育,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義。這種教育形式沒有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限制了學生各方面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因此,學校需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轉變教學觀念,鼓勵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靜夜思》的教學中,在完成詩句的鑒賞后,教師可提問學生:“同學們知不知道哪個傳統節日與月亮有關?”,學生紛紛回答:“中秋節”。隨后讓學生說一說在這個節日我們通常會做的事情,有的學生說:“我們全家人會一起吃團圓飯。”有的學生說:“我們會賞月、吃月餅。”……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中秋節的由來,讓學生了解中秋節是以前農民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而產生的節日。
2.結合教學內容,傳遞內涵
語文教材中,每一個漢字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進行生字的教學時,可通過分析漢字的結構向學生傳遞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學會寫漢字之余了解其中的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對漢字的演化過程進行拓展,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從中汲取養分。
如在“川”字的教學中,可先引導學生對“川”字的特點進行觀察,有學生說道:“‘川’字就像一條條小河。”教師可給予肯定,明確:“川”由一撇、一個短豎和一個長豎構成,旁邊的一撇和長豎其實表示的是河岸,中間的短豎才是學生說的小河,因為漢字屬于象形文字,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漢字的機構看出其大致要表達的意思。學生了解了這些后,學起漢字來便更加容易了。
3.善用教學資源,拓展途徑
小學生性格較為活潑,對新奇的事物充滿了興趣,注意力較難集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展開教學,吸引學生投入課堂,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能向學生展示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濃厚的興趣。
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的教學中,在開始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傣族的服飾、節日圖片,加深學生對傣族民族特色的了解,并為學生講解潑水節的由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完成課文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知不知道我們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明確我國有72個民族后再次提問:“除了漢族和傣族以外,你還知道哪些民族?”。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選取幾個民族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特點。
4.開展課外活動,強化教育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外活動也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舞臺,教師課后可組織學生開展于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如在班級之間進行傳統節日的黑板報競賽、傳統樂器的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吸引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無形中使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而在進行活動時,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選擇,不可強制學生參加,避免出現反效果。
如在展開“我是小小書法家”這一活動時,教師鼓勵班級里對書法有興趣的學生報名參加,讓學生課后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書法家”。可先讓學生了解毛筆寫字的來源:“為什么古人用毛筆寫字?”、“在使用毛筆之前古人是怎么寫字的?”、“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在學生初步了解與書法相關的文化后,可讓其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視頻學習正確的握筆姿勢,然后欣賞一些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練習每個筆畫的寫法。學生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上交后,評出一、二、三等級,并進行相應的獎勵。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還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其滲透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提升綜合素養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徐麗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