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麗
摘要:隨著近幾年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小學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教師需要對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從學生興趣角度出發,構建適宜學生學習的語文課堂。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寫作興趣;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個人修養、人文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個人語言組織能力、語文學習情況的具體體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生對于寫作學習往往缺乏足夠的興趣,對于課堂教學質量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因此,從教學角度出發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興趣培養策略進行詳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興趣缺失的原因
小學是學生接受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于學生知識學習、習慣養成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語文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階段中一個重要科目,是培養學生較好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需要教師從實際角度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下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然而實際上,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對于學習往往缺乏足夠的興趣,在課上也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根據現階段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寫作學習興趣缺失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缺乏足夠的寫作動力[1]。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受到自身閱歷不足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往往存在難以掌握寫作技巧的情況,加之學生剛剛接觸寫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抵觸、畏懼心理,最終影響到寫作的積極性,相應的學習也會被削弱。第二,教師在教學方法選擇、應用方面缺乏新意。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嚴重,雖然在新課改時代背景下,有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已經從觀念上做出了調整,但是在細節方面仍能體現出教師的主觀教學,缺乏有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想互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被有效帶動,最終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小學生對寫作教學缺乏興趣的成因來自于多個方面,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寫作學習興趣。
(一)培養學生樂學心理
為了能讓學生對語文寫作更加感興趣,同時消除對于寫作的畏懼心理,教師就應該采取有效方式,在課上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小學生能夠對小學寫作形成一個正確認識。因此,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樂學心理,使得學生能夠在自己樂學、好學心理的推動下,不斷進行寫作嘗試,提高寫作能力。一方面,教師應注重營造課堂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如設計一個趣味故事,借此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認真傾聽,并參與到評論中,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為寫作奠定基礎[2]。另一方面,教師則是應從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出發,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不斷練習與自身寫作能力相當的題目,來樹立起學習自信心,從容達到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從生活收集素材
在小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內容單一、空洞、缺乏真實性往往都是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素材,并仔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不光是能夠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獲得體驗,為個人成長與習作質量的進一步優化創造有力條件。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后寫作題目,比如讓學生圍繞某一個標題,開展采訪活動,并將采訪心得寫成一篇小作文,在豐富學生生活經歷的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更多的趣味、寶貴體驗,為寫作累積素材。
(三)開展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
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主要是建立在二者至今的密切關系上,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也是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的一個有效手段。為此,教師可以拓展寫作教學范圍,在進行課上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進行仿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也可以舉辦讀書交流會,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交流平臺,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交流,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在課堂討論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喜愛的讀物名稱寫下來,并寫出自己喜愛的原因、推薦閱讀的理由,從而達到寫作練習的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各個部分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應加強寫作教學與其它部分教學之間的聯系,為學生興趣培養提供輔助作用。因此,在今后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樂學心理、引導學生從生活汲取素材、開展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寫作學習興趣,為學生寫作能力的穩步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糜自壯, 李貞軍. 淺議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23):125-125.
[2]劉曉嬌.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C]// 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