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
摘要:在小學基礎教育當中,數學學科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數學知識也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后,更要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而在解決數學習題的過程當中,審題能力則是學生要必備的能力,對于學生是否能夠順利且高精準度的解題有著很關鍵的決定作用,本文便就此展開分析,試析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審題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在數學學科的解題過程當中,審題是一個必備的環節,只有正確、合理的進行審題,發掘出題目當中的條件和總結,才能更加順利的開展接下來的解題活動。而小學低段的學生明顯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因此,還需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合理的設計培養策略,以能實現更好的培養效果,幫助學生獲得較強的審題能力。
1 培養小學低段學生審題能力的意義
首先,在數學教學當中,解題是鍛煉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解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整個題干以及題目的思路進行了解,才能更好的進行接下來的解題活動。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則是為了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能夠清晰的整理出題目當中的顯性條件和隱含條件,從而形成解題的思路,更加順利的解答習題。其次,不僅是在學習當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審題能力,在生活當中更是如此。學生擁有較強的審題思路,在遇到問題時則能冷靜面對,從問題的根源找起,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可以說,無論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在生活當中,都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審題能力。并且,低段的小學生正處于發展階段,各方面的能力都還較為薄弱,面對極具邏輯性的數學知識很難完全的理解,而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則能有效的解決學生難以產生解題思路這樣的問題。審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找出題目中的各種條件,從而在解題時能夠更加輕松的完成解題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無論是從哪個方面,都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幫助。
2 高三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提高策略
2.1引導學生掌握題目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讀題習慣
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當中,讀題是培養學生審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在以往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在拿到題目后,簡單看一眼便開始列算式,而到最后才發現題目當中的一些條件沒有注意到,導致解題結果存在著較大的失誤。這樣現象的出現原因,便是因為低段的小學生還未能學會正確的進行讀題,且存在著一定的馬虎特點。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教師要從日常的解題做起,引導學生先進行讀題,以能掌握到題目的內容,以及整理出題目當中所有的條件。例如,教師出題:娜娜和4名小朋友一起去采花,每人采到了7朵花,那么娜娜的朋友們一共采了多少花呢?在拿到題目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進行讀題,對已知條件進行整理、提煉,并且強調在題目的最后,是提問“娜娜的朋友們一共采了多少朵”而不是“娜娜和朋友們一共采了多少朵?”在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后,則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學生因為讀題不仔細而產生計算差錯的現象。并且,在此過程當中,學生也能意識到解題之前先審題的重要性。在教師長時期的引導下,學生不知不覺便養成了讀題的好習慣,在接下來的解題學習當中,也能依靠著仔細審題而獲得更為精準的解題效果。
2.2引導學生形成審題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審題思路
對于低段的小學生來說,審題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的,只有正確、有效的審題才能真正的發揮出審題作用。因此,教師在解題教學當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讀題,更要幫助學生形成審題的思維,運用審題的視角來審視習題,從而形成較強的審題思路,做到有效審題。例如,在學生計算算式7×15+3×15時,大部分小學生在拿到題目后,都會由從左到右的順序展開計算,這樣的計算方式則非常容易使學生產生計算混亂,并且,大量的計算內容非常容易使學生感受到計算的困難,而不愿意積極的進行解題。因此,教師便要幫助低段的小學生來進行審題。教師可以從題目的形式和此類題目的運算規律展開引導,讓學生仔細的進行觀察。在學生得到教師的引導后,很輕松的便可以發現可以運用乘法分配率來進行計算,將算式變為(7+3)×15。這樣的計算方式明顯要簡單的多,而學生由于教師的引導,也形成了相應的審題思路,在今后進行解題時也會習慣的運用審題技巧來進行審題。在此過程當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主觀感受,給學生展示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動思維進行審題,才能夠促進學生審題能力得到提升。
結語:
在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當中,學生獲得較強的審題能力有著十分關鍵的意義。并且,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也能進一步的保證學生的解題精準度。因此,還需教師合理的設計教學計劃,以最為適當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實現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都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巧云.破題而授之—— — 也談對小學低段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浙教育科學,2012,04:50+39.
[2]馬金平;數學學習中培養小學生審題能力的有效策略[J];北京教育學院學(自然科學版);2012 年 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