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輝
摘要:科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通過科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增強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該能巧妙的利用科學的教學作用,深入的研究學科內容,在小學開展興趣教學,從而讓學生從科學的學習中感受到自然萬物的美妙。
關鍵詞: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教學研究
在如今,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將科學看做一種知識性的課程,往往會采用講授灌輸的行書開展科學教學,這就造成學生在進行科學學習時不能從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所以,為了在教學中正確發揮科學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能增確定認識科學的學科特點,采用以活動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科學知識,促進自己知識能力的提升。
一、深入研究教材,科學設計活動
教材是一切課程的依托,所以若想順利的開展科學教學,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應該從教材入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每一課的教材內容中想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類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進行活動課程設計。如果教師能保證自己對教學活動進行了合理的設計,那么其在進行實施時,也往往可以很容易的順利推行,即使出現了問題,教師也可以很快的對其進行排除,保證活動課程的教學效果得以展現。
例如,在《磁鐵的磁性》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先對本課的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重點內容并將其總結出來。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活動教學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兩點:1、磁鐵是一種能吸引鐵制物的特殊物質,而磁鐵這種吸附其他物質的特性叫做磁性;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兩點,教師可以準備磁鐵、銅鑰匙、曲別針、鐵鑰匙、玻璃、鋁合金板、木塊等物體作為實驗道具,設置驗證實驗,讓學生感受磁鐵的相關性質,加深學生的理解。像這樣,通過分析教材設計活動的形式,可以依托教材內容設計出合適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掌握相關的知識。
二、開展興趣教學,鼓勵合作探究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基石,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其往往不會有非常明確地目標和學習動力,對他們而言,玩是他們最喜歡的事,教師的表揚就是他們學習的主要追求。所以結合這一點,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教學的趣味性,結合玩的形式來開展合作活動,使學生在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探究。具體到教學實際中,科學小實驗對于學生們來說,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實驗的方式來進行科學教學。
例如,在《測量水的溫度》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小組開展合作實驗探究,學習如何測量水的溫度。在開始實驗之前,教師要對學生講解溫度計的使用說明,和溫度計上的刻度所代表的含義,在學生明白了之后,教師要先給學生做一遍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實驗。然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給每一個小組都分配一套進行實驗的儀器,讓其自己選擇合適的溫度計進行實驗探究。像這樣,讓學生通過合作實驗的方式來學習水溫的測量,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結合演練,開展課外活動
通過合理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單純的課堂活動并不能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所以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實際,開展一些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其中走出教室,接觸外界,豐富學生的見識,增長學生的履歷,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
例如,在《植物》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現在多媒體上向學生展示各種植物的葉子和花朵,并幫助學生對其進行區分,讓學生說出不同植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在學生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進校園,去觀察學校中種植了多少種不同的植物,這些植物分別有什么特點,然后教師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嘗試著給植物進行分類。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增進學生對植物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去植物園進行觀賞植物,去之前帶上筆和紙,將自己所見過的植物寫下來,記錄下其特點。像這樣,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的走入自然之中觀察植物的形態,可以加深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增進其對學科學科的興趣。
綜上所述,為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有效教學,教師必須要能在教學中正確的認識科學學科的特點,在課前通過對課本的深入研究,科學的設計相關活動課程,讓學生可以在活動課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教師還要注意開展興趣教學,以興趣為導向,發掘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能結合實際的課程內容,發動學生走出教室,開拓自己的視野,從課外實踐中增進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業華.小學科學課有效教學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3(15):89-90.
[2]劉春華.淺析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