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鳳
摘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備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等環節的準備和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應將創新思想融入到閱讀教學設計中,提高教學質量。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創新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設計;創新策略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基礎作用,一直以來都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應貼近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盡可能設計豐富的教學環節,并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預設,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貼近學生實際,進行分層設計
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知識吸收能力不同,有一定的層次性。新課改倡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的認識,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來設計教學目標,并設計具有層次化的教學內容,使每名學生的需求都能被關注,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時候,教學基本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詩歌中語言和意向的分析,對詩中的形象進行感知,能夠對詩人的思想進行領悟。但是有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于作者缺乏了解,也沒有對詩歌的表現方法;而有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并且對于詩歌非常喜愛,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詩歌。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先讓朗讀技巧比較好的學生來進行泛讀,讓其他學生從詩句中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重點朗讀和分析,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領悟。通過分層設計的方法,能夠照顧到全班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有層次地進行提升。
二、設計多樣環節,豐富教學內容
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簡單地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介紹,就開始對課文進行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都過于單一,使學生出現疲憊的情緒,導致課堂氣氛非常沉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自信力”進行理解,我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自信有關的故事,并且設計了一個分享的環節,讓學生談談自己理解的自信是什么。在實際教學中,當我邀請學生進行分享的時候,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自信力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信任,覺得自己能夠做好某些事情;有的學生說,自信就是一種陽光的心態,能夠讓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積極努力;有的學生說,自信是一種平和的心理,能夠不在乎外在的眼光,而執著于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價值。經過學生討論之后,學生都對自信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對課文進行學習的時候,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理解能力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提供改進教學環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使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增加問題設計,進行課堂預設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沒有對課堂進行預設,因此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會發現實際教學與教學設計存在著較大的出入,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強,缺乏教學機智,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就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設計,對教學流程在頭腦中進行語言,提出幾個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并進行解答,確保教學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
例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的時候,我通過對大綱的分析和對學情的分析,認為教學難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作者中心思想的概括,對“本心”的理解;二是對其中文言文語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事先用散文化的語言,對《魚我所欲也》進行翻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同時,我搜集了國內外名人對于“本心”的看法,能夠幫助學生對“本心”的含義進行領會,并通過對比,對孟子的核心思想進行掌握。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梳理了字詞、明確了語法之后,依然有一部分學生無法以順暢的語言對文章進行翻譯。我在PPT上展示了我事先準備好的譯文,讓學生對照著進行翻譯和理解,進一步加強對文言文的認識。通過做好前期預設,教師能夠對課堂上發生的情況進行估計,并準備好解決措施,確保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總之,閱讀作為語文“讀寫聽”的內容模式教學之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理解課文、熟悉課文有著重要作用。閱讀也是對一個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一篇文章的閱讀體驗說話的藝術、閱讀的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閱讀教學,并通過一些具體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具有創造性的方法,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帶動學生語文閱讀知識和水平的提升,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文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探析[J].名師在線,2019(24):32-33.
[2]岑禮霞.基于有效教學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