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瓊芝
摘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能發揮引導和督促的作用,教學效果最終還是取決于學生自己。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數學學習的成效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改變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還原于生活,增強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初中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才能實現終身學習這一理念。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新課改指南,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有效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非常重要,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探知欲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其次,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強化物,只有濃厚的興趣的支撐才能讓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書匠的角色,梳理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善于引導學生,優化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過程中,想要實現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有一個恰當的教學方法。新課改也強調初中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需要要善于引導學生,優化課堂教學氛圍。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①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②掌握正數和負數代表的是相反的兩個量。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首先可設計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們數一下教師手中的文具盒中有多少支鉛筆?”因為教師手中的文具盒沒有放置鉛筆,所以學生同意回答到“沒有”。而后教師還可使用“蘋果”作為道具,在學生面前將蘋果分成兩份,詢問學生:“半個蘋果怎么用數字表示?”學生此時定然帶著疑問,這樣帶動學生思路的目的就達到了。接下來可以導入數學故事:“同學們知道原始社會用什么計數嗎?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手機、沒有計算器,他們為了計算獵物的數量,大多采用繩結的形式計數……”這樣學生的求知欲望便會被完全激發出來,教師便可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課堂導入環節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可謂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點睛之筆,只有良好的教學導入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欲望,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采用故事教學結合實踐教學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能夠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抽象知識轉變為實際操作,還原于生活
抽象知識轉變為實際操作,還原于生活,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學習動力,還能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鍛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結合本校具體情況設計教學內容“我們學校要開展運動會,學校要從七年級的幾個班級中抽取幾名女生組成啦啦隊,要求隊員的身高相同,現在,隨機抽取我們班10名女生的體檢表,我們班這10名女生的身高分別是“165、162、158、157、162、162、154、160、167、155,同學們計算一下我們班這10名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告訴老師按照這樣的概率我們學校能否組成身高相同的啦啦隊呢?”這樣通過實踐問題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問題。學生們在計算后會得到女生平均身高為160.2厘米,出現最多的樣本數為162,那么一個班級若有30名女生就表示至少有9名女生身高在162厘米,從全校女生身高人數計算,我們學校是能夠組成啦啦隊的。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項中學習“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讓課程還原于生活,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實際的操作,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
三、以啟發為準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創建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最大化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問題的情景化,情景是否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對學生積極參與度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必須以引導為主,以啟發為準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出問題“一塊花壇長18米、寬15米,花壇中間有一個長方形花池,花池到周圍草坪的距離相等,花池的面積是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寬度為多少?”并且鼓勵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探索這一問題,這一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相對較為容易解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討論,給出提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提出下一個問題“產糧大縣如果想要使得今年的糧食產糧比上年度翻一番,今年和去年的糧食產糧平均增長率是多少?”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印象,層層遞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指導下,改善教學模式,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創設出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保障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培養學生主動獨立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陶建勇.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1):95.
[2]彭文學.試論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J].學周刊,2017(1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