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富東
摘要:美術學科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術氣息,以及美術課堂上可見的生活氣息,使得生活和美術的關系相當微妙。為增強小學美術的授課效果,加強美術學科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教師游戲要做好生活和教學的連接者,將生活中的素材有效地引入課堂教學中,既能夠降低小學生學習美術的難度,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還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美術知識和技巧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實際的學習收益。本文從生活中的美術教學素材入手,主要討論了生活中的素材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素材;教學效果
美術是一種意識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結合體,經過生活式素材的提煉及應用后,可以順利將現實世界中的事物以多種藝術形式映射至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基本的審美意識和利用生活化素材進行創作的能力。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觀察和發現美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美術素養,提升學生利用生活化素材進行創作的能力,增強學生對于美術的感知力。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采取生活中的素材的經驗,提出以下幾種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能夠順利將生活中的素材轉化為學生的創作能力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在新階段的小學美術教材中,與學生實際相關的內容并不少,且有些教材背后蘊藏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教師應該在教學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教材中涉及的素材與生活的關系,并能夠根據學生實際的創作能力進行素材的搜集與準備。
例如,在學習“裝飾自己的名字”時,學生已經能夠采用記號筆或水彩筆等來設計自己的名字,為了增加授課的效果,教師可以展示由生活中常見物品拼成的具有形象性和具象性的名字,學生負責觀察和欣賞。其次,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在課下準備相應的材料,主要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能夠用來展示名字的素材,學生在課下拼好后第二天帶到課堂上供大家欣賞。在組織學生進行素材的搜集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將目光放到平時不常用或者閑置物品上,避免生活材料的浪費,同時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名字的展示不僅僅只有之前展示的幾種形式,學生完全可以自行創作。最后,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拿到課堂上供大家欣賞和評價,與此同時,學生也會看到他人的作品,且這種課下完成的作品大多帶有學生的個性化創作因子,能夠展現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等,是鍛煉學生的絕佳機會。
二、以生活化情境來進行授課
小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大多是重合的,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來幫助學生找到生活中的素材,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的理解,準確地利用素材來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以及感興趣的內容等,主要是利用具體的情境激起學生創作的欲望,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具體而言,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包括日?;顒拥膮⑴c,如做游戲、表演節目、變魔術等,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觀察,并選取自己認為情境中最美好、最有意義的畫面進行繪制。
三、利用生活素材升華學習主題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生對于美術的了解甚少,基本對于美術的了解存在與簡單的畫畫和手工藝品的制作中。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美術素材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將學生的學習方向從課本上拓展至課外,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夠有效增強美術教學的收益,引導學生將在美術課堂上的所學內容逐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例如,在學習“花花衣”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出示已經“包裝”好的廢棄容器,以美化生活、裝點環境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眼前一亮,隨著教師逐漸剝去裝飾物品,容器本來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諸如“原來里面是這個啊?”“這個包完好漂亮?。 钡雀袊@的話語層出不窮,此時,教師可以將自己提前準備好的廢棄的瓶子或盒子拿出來供學生挑選,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形狀的瓶子或盒子,并在各種包裝紙、碎布、膠水、彩色紙、顏料等各種物品中選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包裝。這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審美品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順利將廢棄的容器變為裝飾品。此外,課上的訓練還會延續到課外,因為學生在生活中也有廢棄的容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廢棄容器的“變裝”,以減少生活中的垃圾,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還可以順利節省生活中關于裝飾品的開銷。
總之,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生活中的素材是取之不盡的,最主要的是教師應該具備尋找生活素材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創作能力牢牢掌握住,才能利用生活素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課堂,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達到鍛煉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美的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玉榮.?聯系生活素材,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J].美術教育研究,2015(18):111.
[2]金彩鳳.?小學美術教學與生活的鏈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