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霞
摘 要:UMU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平臺,將及時互動引入學習當中,借助連接的力量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和成就都會被大數據全面記錄與呈現,用技術的力量促進研究性學習方式的轉變,讓每個學生深度思考、充分表達,也讓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更加全面。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踐;UMU
一、研究性學習現狀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得出結論、形成成果的學習活動。它的實踐性很強,不是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也不是按照教師預設的研究方案開展活動,那樣并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學習,因為它丟了研究性學習的靈魂,也違背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理念。真正的研究性學習應是在探究中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學習;在實踐中獲得各種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從當前研究性學習的現狀看存在不少問題,研究性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活動形式單一、學生熱情不高、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失、課題研究的質量不高等,而這些問題恰恰成為阻礙研究性學習深入開展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小組進行全程監控,同時及時給小組成員提供咨詢和建議,如果一個教師同時指導多個小組,工作量就比較大,執行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很難全面把握各個研究小組的情況。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來改變研究性學習的現狀,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來,讓教師的指導更加及時、有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基于開放網絡空間的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儼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UMU互動學習平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互聯網時代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提供豐富的互動與移動學習方式,借助連接的力量,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通過提問,聚焦主題、深度思考、內化知識,學生可以在平臺上互相點贊,讓枯燥的研究性學習任務變成喜歡做的事。無論用電腦還是智能手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隨時打開研究性學習課程,關注小組研究進度、查看任務提交情況,每個成員的學習進度和成就都會被大數據全面記錄與分析,讓學生備受鼓勵,讓老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更加有效。
二、如何利用UMU互動平臺指導研究性學習
(一)創建研究性學習班級
創建班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教師創建班級,添加成員名單并生成帳號、密碼,以EXE表格的形式導出然后分配給學生;另一種是學生自主在UMU平臺上注冊并登錄,根據教師分享的二維碼或鏈接加入班級。創建后的班級可以設置班級權限“僅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可以訪問,其他用戶不可訪問”,以免無關人員加入影響學習活動的開展。同時開啟班級學習群,成員們可以在群內討論,自主選題;教師也可以在群內給予一定的選題指導,最終由學生討論決定要研究的課題名稱。
例如,筆者在2018-2019學年指導高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建了班級“8班研究性學習小組”,課題名稱為“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小組成員共6名。
(二)創建研究性學習課程
課題名稱確定后,教師就可以在UMU平臺上創建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并將課程任務分配給對應的班級即研究小組。課程可以邀請多位成員協同編輯,除不支持刪除課程外,所有協同者具有和創建者相同的權限。小組成員可以進入課程學習,完成相應的研究學習任務,并在平臺上討論、交流、展示和反饋,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促進學生研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創建課程的目的是利用UMU平臺的強大功能,將研究性學習過程可視化,充分了解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學習大數據統計。
例如,筆者為自己指導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創建了課程“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將課題組組長添加為課程協同人員,這樣組長就可以協助教師進行課程管理,及時處理組員反饋的信息、解答疑問,還可以將研究小組的近況和進展反饋給教師。
(三)添加研究性學習課程小節
研究性學習課題確定以后需要研究小組開展活動來完成研究任務,這時候學生往往不知從何入手,什么時間該做什么、如何分工、材料怎么準備、報告怎么撰寫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他們,很有可能忙活了半天最后還得從頭再來。所以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而每次指導的時間非常有限,空間也受到限制,過程性記錄多是紙制材料,難以修改、整理和保存。這種情況可以利用UMU平臺的“添加課程小節”功能,教師可以將研究性學習的各個過程設置成各個小節,并設置完成時間,學生在各個小節目錄下自由討論、提交材料、互相評論,教師可以回復學生的討論,及時予以點評和指導。利用開放的網絡平臺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在時間和空間上無限延伸、拓展,讓選題、組織、實踐活動、資源管理、成果展示以及活動評價的全過程都處于公開透明的狀態。
例如,筆者根據本校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計劃和時間要求,為課程“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添加若干小節,指導學生按時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次性分配全部課程小節,各小節任務要單獨分配,這樣便于后期修改,以及避免因內容太多造成混亂。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設置每次的活動簽到
利用UMU平臺掃碼簽到,簽后頭像動態呈現,動態二維碼防作弊功能,讓代簽再無可能,所有的出勤記錄一目了然,便于后期進行研究性學習評價。
2、指導制定研究方案(第1周)
利用UMU平臺添加課程“研究方案申報表”小節,以討論的形式開展,小組成員可以在該節頁面發表看法,共同制定研究方案。
3、指導完成開題報告(第2周)
首先,研究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指導教師及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開題研究情況,匯報的內容圍繞簡要背景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主要內容和形式等三方面展開。然后指導教師和其他同學向該組提問,代表和其他組員均可參與回答。回答完畢后使用UMU的“問卷”掃碼功能進行現場投票,同時將實時投票結果呈現在大屏幕上,由指導教師來評價研究方案是否合理、選題能否通過,對于準備不夠充分的報告不予通過,待小組重新修改、討論后再次匯報。
4、過程性材料提交(第3-9周)
將“每周活動記錄表、活動照片、錄像、調查問卷、文獻等資料”都設置成課程小節,提醒學生按時完成,相應的規范要求也會在小節頁面展示,學生在UMU平臺上可以自由提交、自由發問、互相交流,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問及時予以指導,極大地提高了研究性學習的效率。
5、指導撰寫中期報告(第10周)
檢查研究小組的中期報告,并在UMU平臺上進行反饋,反饋可以用直播的形式,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和計劃。
6、學生補充、匯總資料(第11-13周)
開放UMU平臺“文檔作業”提交功能,指導學生及時上傳、匯總資料。
7、指導撰寫論文、結題報告和心得體會(第14-16周)
學生往往把論文和結題報告弄混淆,教師可以利用UMU平臺發布“視頻”,將撰寫論文和結題報告的區別及相關要求錄制成視頻上傳到平臺上,學生自主觀看,自主完成,有問題可以在視頻底下留言。同時將“提交心得體會”小節權限設置為“提交作業后方可查看、評價、點評其他人的作業”,以防部分不自覺的學生渾水摸魚。
8、研究性學習小組成果展示(第17周)
這個階段指導教師可以開放UMU平臺的“文檔作業提交”功能,指導學生上傳PPT格式的研究成果報告,同時就成果答辯會的相關內容予以指導,讓學生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答辯會,做到胸有成足。
9、完成研究性學習評價表(第18周)
將研究性學習評價表及評價標準上傳至平臺,利用UMU平臺的“圖文互動”指導學生完成,形式為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的網絡學習平臺,UMU用技術的力量促進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及時互動引入學習當中,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思考、充分表達。其實它的應用遠不止這些,許多功能筆者還未進行深入探究與實踐,以后將繼續嘗試與摸索,希望能為本校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開創一種新的方式,讓研究性學習不再枯燥,不再停留在紙上,真正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知識的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教師網絡空間環境下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模式研究》(課題編號FZDJ2017A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