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藝
摘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離子反應是基礎概念也是重點概念,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同時由于教育改革的推行,所以日常教學還應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通過實驗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相關概念,將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符號特點等方面講述《離子反應》的相關教學。
關鍵詞:離子反應;高中化學;核心素養
《離子反應》這一章節是我們在學習化學知識時的重要內容,離子反應是相關化學反應的基礎這一章節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離子反應》這一章節,是日后我們進行化學教學的基礎,因此《離子反應》可以說是整個物理教學過程的重點內容。本文采取相關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一、教學目標:
1.1、知識技能:
(1)了解電解質的相關化學概念,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正確書寫;
(2)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以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3)掌握離子反應的發生條件以及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式。
1.2、過程方法:
(1)通過實驗方法從反應現象了解化學本質,借助實驗手段從宏觀角度分析微觀粒子,構建化學觀。
(2)學會運用多種手段獲取相關化學信息, 并運用類比、分類、歸納、概括的方法對已知信息進行加工分析。 從而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相應的只是概括能力。
1.3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價值觀教育,同時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感受離子反應的奇妙
(2)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巨大魅力。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2)知道常見的易溶、易電離的酸、堿、鹽并會寫這些物質之間發生的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哪些物質是易溶、易電離的化學物質,同時學會判斷離子共存問題以及相關離子的檢驗方式,同時還包括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四、教學準備:相關課件,酸堿鹽等溶液,容量瓶,量筒等
五、教學設計:
5.1借助問題,導入新課:老師可以展示相關“醋蛋”的圖片,老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生活中用醋酸腌制,實驗時用等濃度的鹽酸,兩者完成的時間不同,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相應氫離子濃度不同,老師再問,為什么不同?學生回答,電離程度不同。
5.2內容講解:
老師可以首先進行演示實驗,將同濃度醋酸和鹽酸導電能力進行對比,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從微觀角度解決問題,從離子角度探究反應本質。同時這種導電性實驗也是將微觀粒子具象化,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微觀粒子的存在。老師還可以采取類比思想,如果是同濃度的強堿和弱堿電離程度會怎樣?設計相關實驗,列出相應的電離方程式,同時要注意可逆符號,在講述過程中,老師還要對相應的化學符號進行講解,規范學生的書寫。
在這之后,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練習,設計相關問題,比如結合以上四種電解質溶液: HCl 溶液、 Ca (OH)2 溶液、CaCl2 溶液和 Na2CO3 溶液兩兩混合時能發生哪些反應?寫出離子方程式。學生經過實驗操作進一步確定了在反應過程 中, ?CO32-+Ca2+=CaCO3↓。 通過討論微觀粒子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在這兩個反應中某些離子發生了結合,使學生初步了解離子反應過程,老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出相關問題,在生成 CaCO3 時,是否還有其他離子反應?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意識到H+和CO32+還可以結合成CO2,從而使學生知曉氣體,沉淀均可以離子方程式表示,同時明確 物質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除此之外,老師還要設計相關實驗,強化學生的能力。例如老師可以設計簡單的酚酞滴定實驗,往滴有酚酞的 Ca(OH)2 溶液中滴加鹽酸,觀察溶液顏色變化,通過實驗,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相應水溶液中發生復分解反應條件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建構起“微粒觀”,逐漸意識到溶液中的復分解反應實質上是某些離子間在反應。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親眼所見,提高學生對離子反應概念的認識。同時老師還可以留下相關問題,氫離子與氫氧根例子結合形成水的離子反應,還可以表示哪些反應?進而考察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的最后老師還可以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比如硫酸與氫氧化鋇離子反應,加入弱堿后,溶液導電能力是如何變化的?借助相關問題,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為日后教學提供便利。
5.3課堂總結:
老師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學了什么,有何收獲?然后教師進行點評與歸納總結。
(1)了解強弱電解質的概念,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2)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3)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六、學生自學
6.1課后練習,多加鞏固:
(1)完成課本課后習題。
(2)老師也可以適當設置一些較難的題目供學生自行解決,進而提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七、總結反思
本節課的優點在于,通過相關實驗,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相關內容,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與學生合作開闊思路,鍛煉了動手能力。同時也存在缺點,學生群體較大,無法一一顧及,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
[1] 夏可文.在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化學概念[J].理化生教學與研究,2008,( 16) : 206.
[2] 梁永平.微粒作用觀的科學學習價值及其科學建構[J].化學教育,2003,(6):15.